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十三夜


農曆九月十三日之夜稱為「十三夜」。 自古以來,日本歌人或俳人均比較喜歡十三夜的月亮, 主要原因是中秋夜多陰,但十三夜幾乎都是晴天, 甚至有「十三夜に曇り無し」這句諺語,意思是「十三夜無陰」。 這天是日本傳統賞月節,跟中秋十五夜一樣, 在門簷、窄廊供奉團子、栗子、芒草。

十五夜的月亮別名「芋名月(いもめいげつ)」 源於古昔習慣於這一天供奉剛收成的小芋頭。 至於十三夜的月亮則稱為是「豆名月(まめめいげつ)」或「栗名月 くりめいげつ」。農曆九月十三日正值大豆跟栗子的採收期,因此古昔也以這些季節蔬果來祭拜月娘。 長野縣有些地方稱十三夜為「小麦の名月」,當地人認為用月亮的清晰度可以占卜隔年小麥的收成。日本古俗對於此一年兩個賞月節日,忌過單一,稱為「片月見」, 要過則兩個節日都要過(稱為二夜の月),不可以二擇一而行(片月見はいけない)。

胡蝶しのぶ :「今日は月が綺麗ですね!」

那麼,就以沖繩竹富島民謠「月ぬ美しゃ」來作為月見之應景曲。

月ぬ美しゃ
月娘最美的時候是陰曆十三的夜裡
少女最美的是芳齡一十七
從東邊升起的月娘啊
請一視同仁地照耀著沖繩本島以及八重山諸島
心愛的人住的地方
東邊的離垢花應該開了
藉著摘花的名義 去探訪我愛的少女

即將滿月的十三夜之月,留有一種成熟前十七歲少女般含苞待放的美麗, 所謂「少女以上成人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