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一心寺第五番・觀世音菩薩~甘廻~


一心寺「三十三観音さま企劃」之第五番観音さま,由繪師野いちご與繪師しょこら所造之「第五番観音~甘廻~」,可稱她為「甘廻觀音」。她的名字由於「甘廻(あまね)」,其中「甘」訓讀為「あま」,從《大言海》記載「甘し」與「美味し」通,所以可推測「あま」與「うまーうま」中的「うま」有關。 又,兒語「うまーうま」(乳兒索乳或索取食物)被認為與日本人特有的依愛心理「甘え」語源有關。

所謂「甘え」此字係指嬰兒對母親所懷有的情感-依賴,亦即被動的愛情希求。 心理學家認為,對日本人而言,這種情感延長並擴及一個人整個成年生活, 同時也影響了一個人對他人和對「現實」的態度。日本古代人認為「あまえ」所包含於辭語中感情,即是「戀乳」所表現的憧憬。當然,對古代人而言,這種憧憬並非僅在「戀乳」時被意識到。 他們以同樣的憧憬對待施恩惠給予他們一切的事物。日本的精神與心理學家土居健郎因此就大膽認為,「甘え(依愛)」中的「あま」是指為「天」(あま), 尤其日本的「天(あま)」是日本慈愛之母神天照大神(あまてらすおおみかみ)。 有趣的是「あま」也恰與巴利語 ammā(梵語ambā)=「母親」音近似呢!

天與甘皆讀作「あま」,因此「甘廻(あまね)」與「天迴(あま)」同音,「天迴」即「迴天」意思是「力挽狂瀾」,「扭轉劣勢」。「甘廻觀音」就是擁有扭轉劣勢的「迴天之力」的觀音菩薩!如法華經所宣說[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繪師野いちご與繪師しょこら所造「甘廻觀音」的妙女身像為胸乳渾圓,身材婀娜多姿,天衣曼妙,髮冠為象徵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寶鏡,象徵迴天之能,日本神佛習合也將太陽女神天照大神與觀世音菩薩奉為同一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