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智如不二的第九識ー無垢識(amala-vijñāna)」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徧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

南北朝時代的真諦三藏所傳之「瑜伽行唯識學」則立有第九識「阿摩羅識(amala-vijñāna)」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白淨無垢識」,並且闡述唯識有二義 :一者方便唯識,謂先觀唯有阿賴耶識,無餘境界,現得境智兩空,除妄識已盡。二者是正觀唯識,遣蕩生死虛妄識心,及以境界,一皆淨盡,唯有阿摩羅清淨心。真諦三藏所言「阿摩羅識(amala-vijñāna)」即是自性清淨心(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即為本覺,是智如不二,也就是能證的「般若波羅蜜多」和所證的「真如理體」一如不二,就是真諦三藏所傳之「無垢識(amala-vijñāna)」

真諦三藏也翻譯了《大乘起信論》,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副教授于德隆主張《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釋摩訶衍論》的真正譯者也是真諦三藏,主張:「真諦譯《佛性論》中的如來藏思想與《起信論》中本覺思想相互貫通。真諦視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是智如不二。真諦是在用如來藏、阿摩羅識思想來解釋與補充唯識思想。真諦的佛學思想與《起信論》及 《釋摩訶衍論》的義理是相互貫通的。《起信論》(本論)與《釋摩訶衍論》(釋論)作為一個整體為 真諦三藏同時所譯,因而確非中土撰述。」

在《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釋摩訶衍論》將心量立為十:「一者眼識心 。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 。八者阿賴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 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來解釋《大乘起信論》所云:「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 ,以此展轉不相離故。」以及「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

《釋摩訶衍論》立第九識為「多一識心」又名「一切一心識」乃生滅門所依之心即為「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屬於後得如量智。立第十識為「一一識心」又名「一心一心識」即真如所入之識,乃真如門所依之心與實相一味之理會合,故稱識心;又真如之體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為唯一者,故稱一心,此即為智如不二的「無垢識(amala-vijñāna)」乃如理智,也是密教《大日經》所云「如實知自心」。又如《理趣經》所云「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視為一如而為「第八識」,則此「一心一心識」即「無垢識(amala-vijñāna)」則為「第九識」

在日本密教中「真如(bhūta-tathatā)」即「法界體性」也就是「六大」而為「地、水、火、風、虛空、識」乃真如理體,因此「智如不二的第九識ー無垢識(amala-vijñāna)」即為「dharma-dhātu-svabhāva-jñā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