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鬼滅之刃》日本神話考據


《日本書紀》所記載之 「火神」訓讀為「ひのかみ」,
所以鬼滅の刃之第19話的標題「ヒノカミ」譯名為「火之神」是貼切的。
又《古事記》「伊邪那美(イザナミ)」產「火神(ほのかみ)」ー

次生火之夜藝速男神夜藝二字以音、亦名謂火之炫毘古神、亦名謂火之迦具土神。迦具二字以音。
因生此子、美蕃登(みほと)見炙而病臥在。

如「水戸(みと)」為河口,女陰之古名「美蕃登(みほと)」被解釋「御火戸((みほと)」,
女陰產生火神之神話。


而竈門(かまど)也可說是一種「火戶(ほと)」,所以是與女性有關的。
日本古俗於大晦日(除夕)祭祀火神,
古昔日本大晦日正月期間乃婦女休息日,所以祭火神之神事由男性主祭,


因此鬼滅の刃此作中由男性繼承祭火神之儀式也是情有可原。
又「血(ち)」與火神軻遇突智(かぐつち)之關聯,《日本書紀》記載伊邪那岐斬火神軻遇突智:
「是時斬血激灑,染於石礫(いしむら)、樹草(きくさ)。此草木、沙石自含火之緣也。」
火神之血(ち)染上石而令可打石生火,染於草木而能鑽木生火乃至可燃,
又《古事記》記載從火神之血(ち)所生劍神:
「三神次著御刀本血亦、走就湯津石村、所成神名、甕速日神、次樋速日神、次建御雷之男神、
亦名建布都神、亦名豐布都神。」這是冶鐵鍛劍之神話,而建布都神即平定葦原中國邪鬼的布都御魂劍,
所以,禰󠄀豆子(ねずこ)之爆血能燃燒又增添日輪劍稜威可說與火神之神話有淵源,

另外,她的名字「ねずこ」若解釋為「根津子」即根國之女,則可聯想成為「亡者(しこめ)」的伊邪那美,
而她的兄長就如要讓伊邪那美返生的伊邪那岐,當然神話中是失敗的,

鬼滅の刃則應可戰勝命運,令禰󠄀豆子(ねずこ)從「鬼」恢復成「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