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窟神社-掛御繩神事

花窟神社

紀伊國熊野花窟神社於本月二日舉行「掛御繩神事」,為每年二月與十月之例大祭,

根據江戶時代後期的鄉土誌《紀伊續風土記》記載:「以往每年花之窟的例祭之日,

朝廷皆賜『錦(にしき)の幡」』以獻给イザナミ尊, 然而某一年,因為「熊野川」洪水氾濫成災而中止,

於是當地村民就以繩編象徵イザナミ尊之子「三貴子」的「三流の幡」替代於祭典獻給イザナミ尊。

以七本藁繩所紐大綱,連結磐頂與境內,象徵イザナミ尊所產風、海、木、草、火、土、水等七柱自然神。

神事之後,由女童擔任巫女於母神イザナミ之御神体前奉納巫女舞-浦安之舞與豐榮之舞。

浦安之舞是為了慶祝皇紀2600(西元1940)年而創作的舞蹈,

使用的歌詞是昭和天皇所寫的御歌: 「向天地神明祈求,如無風的清晨海洋般,風平浪靜的世界」,

後由宮內省樂長,多忠朝氏為其配上曲子而成。

「浦安」是指內心的安寧平靜,日本從古以來就稱為「浦安」之國,意指美麗和平的國家。

「浦安之舞」前半的扇舞是拿著慶祝象徵的檜扇跳舞。

象徵的是以扇釘為中心展開的扇面般,豐饒的中心歸一的世界。

後半的鈴舞是拿著祓邪的神楽鈴來表演。

以其清脆的音色來清淨萬物,美麗的聲響象徵的是神與人心的接觸。

根據日本書紀一書第五曰:

伊奘冉尊生火神時,被灼而神退去矣.故葬於紀伊國熊野之有馬村焉.
土俗祭此神之魂者,花時亦以花祭;又用鼓,吹,幡旗,歌舞而祭矣.

 イザナミ尊生下火神(「カグツチ」)的時候,遭到灼傷而神退;葬在紀伊國熊野的有馬村。

當地人會在花季時,以花祭神,又會以鼓樂幡旗歌舞來祀祭「イザナミ尊之神魂(かみのみたま)」。

傳說イザナミ尊葬身的地方,就是現今的三重縣熊野市有馬町上地;

這裡有主祭「伊弉冉尊(イザナミノミコト)」和「軻遇突智尊(カグツチノミコト)」的花窟神社。

國土與諸神之母イザナミ尊之墓所在地-熊野市有馬町「花の窟神社」。

「花の窟神社」是日本最古老神社(母神長眠之處),也是從古至今的信仰聖地。

「花の窟神社」所在地的熊野地區山間,自古以來就是神聖的他界,

-因此將亡者葬於大海或海岸上的洞窟成為紀伊半島一帶的古俗,

而紀伊國熊野的花窟也就是太古以來聯繫大海的彼方(根之國/常世之國=生命源處)的聖地之一。

(除了紀伊國熊野,另一處就是出雲國。)因此,成為イザナミ尊女神歸處的傳承之一。

古來,「花の窟神社」並無神殿乃是以面對熊野灘高45公尺的巨巌作為イザナミ尊的御神体。

凹處稱為「ほと穴」

其下鋪上大粒沙子設置為祭壇。

鄰近為稱作「王子の岩屋」高12公尺的岩石。


根據『紀伊續風土記』所述「王子の岩屋」祭祀「カグツチ」的神靈,

由於「カグツチ」為イザナミ尊之子故稱「王子の岩屋」別名「聖の窟」。

另外在日本書記提到少彥名命從熊野之御碕入常世國(根国),因此紀伊國熊野與常世國(根国)深有關連,

從古事記則是從出雲日御碕入常世國(根国),出雲日御碕亦為素盞鳴尊入妣國根國傳說地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