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上巳-磯遊び

在日本舊曆三月三日人們會出外到海邊採魚貝、海藻等嬉遊野餐稱為「磯遊び」。

例如:在琉球女孩子們會帶著飯盒到海灘享用

水邊飲食的這項活動被認為可溯自中華文化的上巳習俗。

如在外野餐而不待於房內-《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是月也,

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華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

屆生者萌,直生者不可以內,言當施散恩惠,以順生道之宣泄,不宜吝嗇閉藏也。」

就說明在桃花盛開的季節裡,閉塞於室內是不宜的舉措,應外出感受萬物孕生之氣。

至於在水邊飲食《荊楚歲時記》三月條:「三日、禊祓之起源與曲水之飲三月三日,

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取水之飲。」

上述大致是說,古人每逢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按:魏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都到水邊,

並聚集於環曲的水渠邊,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酒杯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杯飲酒、作詩。

禊祓

至於所提到的水邊禊祓-《宋書》「卷十五・禮志二」之引用《周禮》注:「史臣案《周禮》,

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也。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也」。

即到水邊藉由由巫女主持的「禊祓」,以水的潔淨力沐浴淨身,祓除穢氣,恢復生命力-

《太平御覽》「卷十八、時序部、春上」所載「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此水招魂績魄,祓除不祥之故也

日本《古事記》中也有イザナギ筑紫日向的橘小戶之阿波岐原,

進行「ミソギハラエ得到姬神伊豆乃売淨化之神話。

而中華文化的上巳習俗「臨水禊祓」和「曲水宴」,

結合日本固有ミソギハラエ」信仰而發展出獨有的「雛祭」習俗。’


如「桃之節句」這天將身上的「穢(ケガレ)」轉移到雛人形上,放流於河水,至根國淨化,

藉此祓除引起疾病的「穢(ケガレ)」而祈求健康成長。

治療"被認為是錯誤的愛情"之禊祓

另外,愛上不該愛的某位女子是否也是一種「ケガレ」?

伊勢物語中在原業平深深愛上了藤原高子,但是高子已被內定為天皇之后妃,

因此高子告誡業平說彼此不能再這樣下去

業平亦心知肚明一旦東窗事發,將招致嚴重的後果不但會因此失去官職,並且也會為眾人所不齒

然而業平即使向神佛祈禱能治療自己的這顆心,對高子的思慕之心卻與日俱增

於是招請陰陽師與巫女來了,拿了祓具到河邊去,然而當要「修」之時,

想起所愛之女,難以抑制內心的悲傷,於是業平將心情詠成一首和歌:

「恋せじとみたらし河にせしみそぎ神はうけずもなりにけるかな

業平「修」之目的是為了治癒自己愛上高子的這顆心,

奈何在「修」時對高子的情意越來越強烈,神明似乎未理會祈禱,感到無可奈何

這也是因為自神代開始男女之愛本就不是ケガレ」吧

話說業平追求伊勢神宮的齋宮(侍奉女神天照大神的未婚皇女),也是用這個理由(神明未禁止男女相愛)


中華文化的祭高

在中華的上巳習俗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周禮・地官》禖氏篇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著不禁。

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無夫家者而會之。」

講述高禖之日,男女百性,尤其是男女未婚者都積極參與婚媾活動。

未婚者在活動中可以相識媾合,稱為野合


「至之日以太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

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

這是講祭高禖之日,天子與后妃都親往祭祀高媒,原因在於高禖主管生殖與生育,這是一位生命之神,

之後上巳就成為她的專屬祭典日期。

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

《說文・四下骨部》:「腜,婦始孕腜兆也」

朱駿聲註:「按高禖之禖,以腜為義。」

《廣雅・釋親》:「腜,胎也。」

由此可知,高禖是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

高媒可能來自於原始母系社會的遺存,祂的形象在古代圖像中通常以成年已孕的女性樣貌出現,

遠古時期就有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像征。

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像,還與嬰兒連在一起。

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

上巳日的高媒祭典與生殖崇拜行為有密切的關連,

透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求偶」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古代人們之所以特地選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祭拜,可能與這個節氣正是萬物萌發的時間點有關。

又,因為「高媒」與「西王母」都是執掌生命的孕育與成長這兩位神明雖然各自有不同的起源,

由於神格近似的緣故,所以後來就被合併為同一天祭拜。

而西王母信仰在漢代極為壯大,漢代之後又與道教的「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結合為同一位神祇,

所以到了魏晉以後「上巳」、「三月三」、「王母壽誕」就被合併為同一個祭典。

(在日本神話中相當於高媒・西王母就是神產巢日神與イザナミ,

不過圖中皆為イザナミ,分別為遊戲作品「IZUMO」和「久遠の絆-THE ORIGIN-」,

其中「久遠の絆-THE ORIGIN-」中的イザナミ更是近於西王母。)

筑波山之歌垣

最後補充這首和歌

鷲の棲む 筑波の山の 裳羽服津(もはきつ)の その津の上に 率(あども)ひて 

未通女(をとめ)壮士(をとこ)の行き集ひ かがふかがひに 

人妻に吾(あ)も交はらむ わが妻に 人も言問へ この山を 領(うしは)く神の 

昔より禁(いさめぬわざぞ 今日のみは めぐしもな見そ 言(こと)も咎むな

古昔農耕時期前春暖花開,男女聚集在筑波山舉行歌垣(男女彼此以歌謠求愛)。

其中不論已婚或是未婚都可以與自己相愛之人交媾(在古代信仰為聖潔的生殖行為)

和歌說明這是因為自古神明就不禁止之事,所以就不要見怪。


筑波山分為男体山(西峰)和女体山(東鋒),其神分別為筑波男大神和筑波女大神(視同イザナギ與イザナミ)。

其中西峰高險,不許人登頂,東峰女体山雖然也是險峻,

但是常年流出泉水,男女幽會和舉行歌垣之地就在此。

又發源自筑波山的泉水名為水無乃川又名男女川。

小倉百人一首就收錄有陽成院(母親為籐原高子)的和歌,

即陽成院贈送所愛的綏子内親王,這首將自己的戀情化為水無乃川的流水譜成之和歌。

 「つくばねの 峰よりおつる みなの川 恋ぞつもりて 淵となりける」

有如從筑波山峰 流下來的水無乃川 流了又流 終成深淵一般 對妳的愛戀也積了又積而成深深的相思潭」

水無乃川從源頭流出,流了又流,終成深淵,就像自己對心上人一樣,從剛開始的思念,終成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