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京都・三十三間堂大的(おおまと)全国大会

 三十三間堂

京都市東山區的三十三間堂於12日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射箭大賽,20歲的男女青年們在此競逐弓箭技藝。這項活動源自於古代武士在正殿屋簷下徹夜射箭,比賽射穿箭靶數量的「通し矢」(遠射)。

儘管天氣寒冷,手指僵硬,身著華麗和服的參賽者們仍神情專注地凝視著60公尺外的箭靶,接連射出箭矢。

「弓道就是自我成長之道,要求自己身心的專注與姿勢的正確,唯有身心端正後才把箭射出。 若沒射中,則無怨尤別人比勝自己,而是自我反思,然後改進,這是純粹的自己與自己的勝負比賽。

三十三間堂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本堂」,本尊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屬於同樣是京都市東山區天台宗妙法院的境外佛堂,歸天台宗妙法院管理。 三十三間堂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本堂」,本尊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屬於同樣是京都市東山區天台宗妙法院的境外佛堂,歸天台宗妙法院管理。

三十三間堂最早是鳥羽天皇於1132年下令興建「長壽院」,供奉觀世音菩薩,以求消災及長壽為起源。 之後1164年(日本長寬2年)後白河上皇令平清盛在法住寺原址,建造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 此為第二座三十三間堂。當初三十三間堂有五重塔及不動堂等規模宏大, 但是在1249年(日本建長元年)的火災中燒毀。現存的正殿是1266年(日本文永3年)重建。 三十三間堂的名稱是因正殿內由33根立柱隔開的間隔而得名。 「間」是日本用在神社和寺院建築衡量長度的單位,1間等於6尺也等於約181.2公分, 但是當時的間有12尺之長。 蓮華王院的正殿長度有33間,因而俗稱三十三間堂。
此外,「三十三」也是個與觀世音菩薩有縁份的數字,《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記載她以三十三種應化身拯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