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飛騨一宮水無神社「飛騨生きびな祭」

飛騨一宮水無神社

在日本原是舊曆三月三的節日「桃の節句(臺灣慣稱為女兒節)」在明治時代改曆為新曆後,

仍在新曆三月三延續此節日,然而飛騨地方為了顧及傳統(況且新曆三月並非桃花花期),

而遲一個月在四月三日才舉行「桃の節句」之祭典「飛騨生きびな祭」。

由當地女子於飛騨一宮水無神社扮成雛人形,原本依往年會在神社周邊遊行稱為「生きびな行列」。

然而由於天氣欠佳而改在神社本殿回廊遊行。

此祭典乃是作為祈願養蠶、農業繁榮極女性幸福之神事。

-----

提到飛騨一宮水無神社,就發現一件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8月21日至9月19日間熱田神宮之神體曾暫時遷座至此。

其目的為防止美軍奪走天皇視為皇統根本的「天叢雲劍」。

(對當時昭和天皇而言最優先的還是天照大神授予的三神器.....)

因為大和朝廷就是打敗土著舊勢力,而奪取了神劍,

換言之「天叢雲劍」也正是對外奠定權威的象徵,具有征服意義。

所以若美國得到這把「天叢雲劍」可就重現記紀神話,征服了這個國家。

-------------------------------------------------------------

在「久遠の絆the origin」中,編劇就將具有征服、戰爭力量的劍定為「神劍クシナダ」

クシナダ是奇蛇之意,也就是須佐之男斬殺大蛇拯救奇稲田(クシナダ)姫之劍,

由於伊邪那岐逃離黃泉國之時,曾以此劍斬殺黃泉醜女與惡鬼而沾染到「血穢」,

因此這把劍帶有強大的呪力,後來這把劍被錯當成「天叢雲劍」獻給天孫,成為象徵皇統的三神器之一。

換句話說,在該作故事下軍國主義的日本就像是染上了「穢」與「呪」而朝向毀滅。

至於真正的「天叢雲劍」則一直想陪伴在父親身邊,也就是她視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一個有著守護他人之心,認為所有生命皆是平等的人

(第一次依偎在父親懷中的「天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