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急流分又合,別君會相逢

在「久遠の絆-the origin-」中恢復前世的記憶斎栞,

在御門武將她背在背上時如夢語般詠出這首和歌-

翻譯:「急流分又合,別君會相逢」

歌意:岩間湍流急分為二,相信有一天能與君相逢。

(斎栞的前世鳥羽天皇皇女-「寿子」,也就是史料記載的「姝子内親王」

該作中她深愛慕著,她稱為「お兄様」的崇徳天皇之子「重仁」,「重仁」也就是「御門武」之前世,)

作者:元永二年(一一一九)~長寬二年(一一六四)。

四十六歲,日本第七十五代天皇「崇徳天皇」,也稱讚岐院。

五歲便即位,父皇(鳥羽天皇)妒其才能,屬意讓位給其弟(近衛天皇),間接引起保元之亂。

後流放讚岐國香川縣,崩於該地。幼時便好和歌,常辦歌合賽,命撰「詞花集」。

此和歌出於「詞花集」卷七第二二九首(因此「寿子」知曉此歌是理所當然的)。原題不詳。

最初見於崇德院自己舉辦的「久安百首」中,初句為「ゆきなやみ」,

後來詞花集中的句子可能是重德院自己重新推敲修改而成。

(在「久遠の絆-the origin-」中寿子身上流有純正的天孫之血而未被汙染,擁有天津神之力)

這首和歌藉瀑布急流形容熱情滾滾,一發不可收拾。

急流途中曲折岐嶇,象徵情路險阻,困難重重。

但分岐的河水終會匯而合一,集流入海。

如戀愛中的男女,感情路上分分合合,

困境不斷,但最後總能有情人成眷屬,有美滿的結局。

(為了將「神劍天叢雲(非奇蛇之劍)」奪還給「重仁」,因而犧牲的寿子)

重仁雖然隨後趕到,抱起躺臥血泊中的寿子,然而這時寿子已經什麼也看不到聽不到了...

連抱起她的人就是她深深愛慕的重仁也不知.....

只求那個人代寿子傳達對最愛的兄長大人歉意(因為如果那個妖狐玉藻不在的話,

自己就可以跟重仁兄長大人在一起吧,卻讓兄長如此悲傷,令寿子非常自責),並托付將神劍(天叢雲)還給兄長。

最後....寿子留下的遺言是寿子最喜歡「重仁お兄さま」的笑容。

瀬を早(はや)み 岩にせかるる 滝川(たきがは)の   

              われても末(すゑ)に 逢はむとぞ思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