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冥界的使神-九尾狐

在埃及神話與印度神話中,引導靈魂前往冥界的動物皆為犬/狼

在以日本神話為背景的「恋神ラブカミ」中名為「神威」的白犬兩次為いつき開啟黃泉與現世之間的門,

這些皆為狗為來往他界的開路者的角色。

然而在「久遠の絆 the origin」中,狐卻為イザナミ的神使,甚至具有開啟通往冥界的常闇之門的能力。

在中國司掌死亡與復活和長生的西王母,所掌理役使的配屬動物有搗藥兔、蟾蜍與「九尾狐」,

其中搗藥兔、蟾蜍與「不死」的聯結,而「九尾狐」也與「死亡」有密切的聯結。

以下我直接引用《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之內容

狐與墓、丘
九尾狐除了「九」具死亡象徵外,「狐」與墓室、
墓穴死亡空間也
有關係。
在現實世界中,狐為穴居動物,其中又以棲息於墓穴,特別是

古墓之中為多。晉人張載〈七哀詩〉云:「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
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季世喪亂起,賊
盜如豺虎。毀壤過一抔,便房啟幽戶。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園寢
化為墟,周墉無遺堵。蒙蘢荊棘生,蹊逕登童豎。狐兔窟其中,蕪穢不復掃。」
北芒、高陵為荒涼的「墳」地與廢「墟」,人煙罕至,
卻「狐兔窟其中」是狐的生活園地,古墓窟穴乃是狐棲居之所。
古人又有「狐死首丘」之說,狐之死亡有首之方位性,而「丘」則
是狐死所歸之地。古人以北方為「幽都」所在,北方為死亡方位,
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死者皆有頭向北而葬的習俗。
《禮記‧禮運》云:「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人死北向乃「從其初」,穴居之狐死而首丘也是回其原初之所。
《禮記•檀弓上》:
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樂。
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陳澔《禮記集說》曰:
太公雖封于齊,而留周為太師,故死而遂葬於周。子孫不敢
忘其本,故亦自齊返葬於周,以從先人之兆。……狐雖微獸,
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樂于此矣,
故及死而猶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
即言「丘」為狐所窟藏之地,以狐死首丘與太公返葬於周相比附,
稱美其不忘本初之仁德。
而「丘」,《說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从北从一。
一,地也,人凥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凥在昆侖東南。
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虛,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
《廣雅‧釋詁三》:「邱,空也。」
可知丘一說為高土之狀,一說為四方高中央下之形,
而丘又具有「空」、「墟」的概念,「丘」、「邱」、「墟」,
這些語意群形成一種空虛(emptiness)的狀態。
這種狀態,巫鴻指出是「極富於
生命力的概念」,而這種生命力則是表現在與過往歷史時空的聯結。
《禮記》:「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
「墟」又與「墓」此一空間
常兩兩相連,「丘」與「墳」的連結,也在漢魏古詩中也反覆出現,
投射著死生新故的感慨「狐死首丘」,
「丘」,此一地貌形式具有的「空墟性」與「死亡性」特質,
既是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生命最終的歸所。
因此,九、狐、丘、墳、墓等意象成為構築死亡空間的元素,
投射著對死亡的深層恐懼與想像。
《白虎通》云:「狐死首丘,不忘本也。」乃是儒者倫理化的道德說解,
究其深層意涵實指涉著「狐」與「死亡」、「墓室」、「丘墳」的關係,
以及死後生命永恆回歸原初的願望與意涵。
獸的神聖敘事
漢代的墓葬形制彰顯了漢人陰陽有別的靈魂觀與生死觀,
也蘊涵對長生不死的永恆企求。墓室圖像中的伏羲、女媧作交尾之狀,
隱喻著「生」與「再生」的生命初始,
而西王母的仙境空間象徵著宇宙更新的再生力量。
西王母既主生又主死的雙重性也表現其配屬動物九尾狐的象徵系統中。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

狐,妖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
則丘首,謂之三德
《說文解字》對「狐」的說解,結合了二種「狐」的特性,
一是為「鬼」所乘之「妖獸」,而「鬼」,《說文》:「人所歸為鬼」,
《禮記‧祭法》亦云:
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
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在漢人觀念中,人死為鬼,而「狐」又為「鬼」所乘,可見狐為陰間之「妖獸」。
另一是三德瑞獸,《說文解字》狐有「三德」之說,
乃是結合了漢代讖緯語境以狐為瑞獸的符號重詮。
「狐」在漢人思想中有兩種系統──「妖獸」與「瑞獸」;
而九尾狐在漢代也具有兩種象徵系統:一是做為聖王政治、
天下太平的符瑞瑞獸──九尾白狐,
一是做為西王母侍從的冥獸、仙獸──九尾狐。
歷來學者對於漢畫像中九尾狐的詮
釋,大都採政治符瑞之說,以王母仙境中的九尾狐為示禎祥之獸,
但若回歸圖像語境,從漢代畫像的墓葬空間來探討,九尾狐以其具墓室、
墳丘死亡空間的密切連結、狐死首丘重返原初的回歸特質;
同時又具備了生殖功能的符號性,才是其進入西王母仙境空間的重要因素。
墓葬圖像語言有其自身的文化傳統,承傳自廣大的口傳敘事系統,
從王侯貴族到庶民工匠所共同承傳的昇仙願望,共同凝聚成墓室中的仙境圖像,
圖繪著死後世界的想像。
漢畫像西王母的空間是神聖空間,象徵著生命終極的回歸,
西王母做為墓葬空間中之女神,其配屬動物搗藥兔象徵著西王母掌不死藥
的職能,而九尾狐的生死二元性則隱喻著西王母同掌生死的雙重職
能,以及「狐死首丘」從其初始、「鬼者,歸也」具宗教意義的永恆回
歸意涵。漢畫像中的九尾狐不是讖緯語境中傳遞著天命的使者,而是
女神西王母的侍從、仙境中的有翼仙獸,彰顯著西王母的神聖職能;
它以美麗靈動的九尾之姿,傳遞著仙界的訊息,也伴隨著女神西王母
在幽暗的墓葬空間中護衛著死後的亡靈,
言說著生命永恆回歸的神聖敘事。

搭配之前掌管生命、死亡與新生和復活的女神們這篇文,

則狐作為同樣掌管生命與死亡乃至新生的女神伊邪那美的使神倒是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