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萌え仏】盧舍那佛


繪師中村エイト為《パズル&ドラゴンズ 》所繪製的「盧舍那佛」乃胸乳粉嫩豐滿的世尊女,她正是華嚴教主、蓮華胎藏世界之主。
Locana、Rocana、Vairocana
盧舍那是東晉佛陀跋陀羅所翻譯的六十卷《華嚴經》對華嚴教主之梵名的音譯,考究盧舍那的音譯梵語還原有二,一是「Locana」,此梵語為眼睛的意思,金剛智三藏在《 金剛頂經大瑜伽祕密心地法門義訣》就將此梵語翻譯成「佛菩薩眼」,又將梵語「vailocana」,翻譯成「最高顯廣眼」,梵語「vailocana」由表為「非常地」字首「vai」加上看的動作之字根「loc」加上「ana」名詞化而為具有眼睛的意思,金剛智三藏將「vai」解釋成「最高顯」,「最高」是非常的意思,「顯」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可謂是高解析;金剛智三藏將「locana」翻譯成「廣眼」,是因為佛的眼乃是廣大,如此「vailocana」就是意思就「能遍看清楚一切之廣大眼」。
「盧舍那」另一個對應的梵語是「Rocana」,此梵語是由動詞字根「綻放光芒、閃閃發光、光輝」的「ruc」加上「ana」並將母音u變成o來名詞化,因此「Rocana」就是「光明燦爛者」,若將梵語「Rocana」添加「廣遍地」意思的字首「vi」成為「Viocana」,此梵語則具有「太陽」的意思,若加上「非常地」字首「vai」成為「Vaicana」也具有太陽的意思,如善無畏三藏在《大日經疏》說明毘盧遮那(Vaiocana)為日之別名。
于闐實叉難陀所翻譯八十卷《華嚴經》對華嚴教主之梵名的音譯為「毘盧遮那」,華嚴宗主張「盧舍那」是「毘盧遮那」的略譯,「毘盧遮那」的梵語還原為「Vairocana」,梵語「Vairocana」的意思,可見善無畏三藏在《大日經疏》的說明:「梵音毘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復次日行閻浮提,一切卉木叢林,隨其性分各得增長,世間眾務因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根,乃至世間出世間殊勝事業,莫不由之而得成辦。又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煩惱戲論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而無所增。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說明「毘盧遮那如來」雖以太陽為名,實質則超越世間之太陽而能「除暗遍明」、「能成眾務」、「光無消滅」。
密教的「法身如來」即名大日如來Mahāvairocana,冠以「大(Mahā)」名,不僅僅表示超越世間之太陽也更是超越顯教的華嚴教主「毘盧遮那佛」,華嚴境界僅事事無礙的極無自性心而不及密教所開顯的現象自體之當體即是真理──即事而真之「秘密莊嚴心」。

華嚴教主
以下引用日本佛教學者木村清笑對華嚴教主盧舍那佛之考究:
1.光之佛
奈良大佛(東大寺大佛)的正式名稱有毗盧遮那、盧舍那、遮那、毗盧舍那等稱,全都是古代印度梵文Vairocana的音譯或簡稱,意思是「光之佛」;意譯的話則是「遍一切處」(現身一切處的佛)、「光明遍照」(光照遍照一切的佛)的意思。 七、八世紀時,密教盛行於印度,後來傳到中國、 日本的密教中,它視為大宇宙根本佛的大日如來,便是由這尊佛發展出來的。原文稱之 Mahā Vairocana(偉大的Vairocana) 。 這個被比喻為太陽之光的盧舍那佛,便是《華嚴經》的教主。而依據《梵網經》的構想,將這尊佛具體呈現出來的作品便是「奈良大佛」。所以說,禮拜「奈良大佛」就是在禮拜《華嚴經》的教主。
2.盧舍那佛的起源
《華嚴經》的教主為盧舍那佛。事實上從經中的記載來看,這個主張並未貫徹整部經典,可是從第二章明確立名為〈盧舍那佛品〉這點來看,《華嚴經》的編輯.製作者們,確實有意把「教主盧舍那佛」這點突顯出來。他們是什麼用意?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梵文的 Vairocana,如前面已提到,它的語源為太陽放光的神格化。但這樣的神格化,並非首創於《華嚴經》。
在佛教的原始經典中有幾個地方曾出現過Vairocana (巴利文為Verocana或Virocana)這個字。這當中,明顯 與《華嚴經》盧舍那佛有關的經文有兩處。
第一是漢譯《雜阿含經》中記載的,月天子因為被羅睺羅阿修羅王障礙,向佛陀求救,佛陀說了以下的偈語:「破壞諸闇冥,光明照虛空,今毗盧遮那,清淨光明顯。 羅睺避虛空,速放飛兔像,羅睺阿修羅,即捨月而還。」佛陀說完後,羅睺羅阿修羅王聽命立即離開。在這裡,毗盧遮那(Vairocana)和月天子司掌的月亮對比,象徵太陽或太陽光芒照耀,但對太陽的神格化還沒有很明確。 同樣在《雜阿含經》的另一段經文中,阿修羅王被稱為Vairocana,與帝釋天一同於早上前往祇園精舍會見佛陀,他們身上放出各種光芒,照亮了整個園林,用各種偈語述說精進的重要(類似的故事在巴利文經典 Sakka-Sa ṃyutta也看得到,只是場面的設定有些不同)。 從經文中 Vairocana 描述的方法看來,應該是早晨太陽的擬人化。有趣的是,文中將它設定為阿修羅王,而且與 帝釋天是好朋友。阿修羅在印度佛教成立前就被視為惡神,乃阿修羅道之主,在佛教許多場合上是帝釋天的敵人。然而在這段經文中,阿修羅沒有惡神的性格,反而是以善神的角度被比喻為太陽神。
這和西元前七世紀末期所成立的伊朗拜火教(Zoroastrianism)主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的角色相重疊。阿胡拉馬茲達與阿修羅在語源上有共通的根源,並且都是最初想以光芒照耀自己國土的「全知之主」,他們的國土都被視為太陽。如此,從拜火教阿胡拉馬茲達的原像,經過前述的阿修羅王後,誕生《華嚴經》的毗盧遮那,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在名字上稍微談了《華嚴經》盧舍那佛在思想史上起源的考查。這部分關係到「盧舍那佛是究極.真實之佛」的一面。然而《華嚴經》中的盧舍那佛還有另外一面,也就是「釋尊便是盧舍那佛」。
談到這,有一點不能忘的是,大約在西元前三世紀前半,釋尊便被稱為「太陽的子孫」,這應該是在釋尊涅槃百年後左右開始的說法。比方說,被視為最古老的經典《經集》(Sutta Nipā-ta)中,行者Sabia 便稱佛陀為 「心無懈怠,太陽的子孫!」這樣的稱呼並不只限於釋尊,從印度的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 把人類視為太陽子孫的神話來看,這是一種為了將家族 血統純正化,而用神話來表現的方法,也許佛教成立以前的印度這種用法就很普遍。
即使如此,我們可以確信這種稱呼方式,為後世佛教徒把釋尊和太陽的連接,開啟一條道路。相傳建立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的印度桑奇的舍利塔,周圍四面門上刻的太陽圖案,象徵的應該就是釋尊為太陽子孫的傳說。
就這樣,開悟後獲得智慧光芒,「太陽子孫」釋尊被視為太陽,或太陽照耀的象徵。這樣的信仰,因與佛教版的拜火教阿胡拉馬茲達──阿修羅王毗盧遮那的印象相重疊,更強化了它的印象。《華嚴經》的教主盧舍那佛說或許便是這樣誕生的;而在另一個土地上,這又發展成為密教的大日如來。盧舍那佛,從阿修羅的故事為起點,漸漸地轉化為信仰中心的佛,最後成為我們現在《華嚴經》以及密教的教主 。
3.Gaṇḍavyūha 
《華嚴經》又名《雜華經》,原名為「Mahāvaipulya · Budha · Gaṇḍa-vyūha ・Sutra」,「Gaṇḍa-vyūha」原本的意思,下面純粹是我個 人的推測,至少有兩種可能。
第一,「Gaṇḍa」被當作複合詞的時候,有「最上的」 的意思,而「vyūha」則有「遠離」的意思。因此,「Budha. Ganda-vyūha」就有「佛陀最上的遠離」的意思──釋尊遠離迷惘,實現究竟開悟,成為盧舍那佛──這是《華嚴經》的立場的一種表現。
第二,「Gaṇḍa」同樣當作「最上的」,而將「vyūha」 以宗教的意味解釋為「顯現」。如此,「Budha-Ganda vyūha」就成為「佛陀最上的顯現」,代表盧舍那佛廣大無邊的應化身,表現佛 陀應現在各方世界。
《華嚴經》原題的意思,由於漢譯名版本的經題造成固有印象,中國華嚴宗完成詮釋理論,經題固定為「描繪偉大(大)端正(方)廣大(廣)的佛的世界(佛)中,菩薩們以各種法門的花(華)裝飾(嚴)的(嚴)的經典」,意義之深遠不容否認。這是一種相當有趣的宗教文化現象。 另外,經題中的「方廣」是梵文「vaipulya」的漢譯,當然華嚴宗的門人都知道,但就像前面的略稱一 樣,他們故意把「方」與「廣」兩字拆解開來解釋,這 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中國象形文字的力量,以及中國人對訓詁的愛好。


蓮華藏世界
蓮華藏世界是盧舍那佛在因地菩薩修行時,發願修得的殊妙美麗清淨莊嚴世界,蓮華藏世界的全名為蓮華胎藏世界,其梵語為「Padma-garbha-loka-dhātu」即是蓮華子宮世界。《華嚴經》之記載,在虛空中有多重的風輪,其最底之風輪稱為平等住,最上之風輪,稱為殊勝威光藏,最上之風輪之上有一片名為「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之大海,「蓮華藏世界」即是在此香水海中央的蓮華子宮內所孕育的世界。
「蓮華藏世界」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金剛輪山即是指蓮華花瓣。其內大地皆由金剛所成,堅固不壞,清淨平坦,無有高下,金剛地即是指蓮華之花托。尚有世界海微塵數之莊嚴。又此大地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之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之周圍有四天下,及微塵數之香水河,諸河中間之地,悉以妙寶莊嚴,分布如天帝網,香水海即是指包著花托果實的小孔。蓮華的形象擴大為廣大浩瀚的宇宙: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種,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蓮華藏世界中央之香水海稱為無邊妙華光,由海中出大蓮華,其上有稱為普照十方之世界種。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布列於其間。以此中央世界種為中心,共有一一一個世界種,羅列成如網之圍罩,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眾寶莊嚴,佛則出現於其中,眾生亦充滿其間。由此可窺其構造之莊嚴,及其廣大無邊。這就是我們居住的世界的真實樣貌,我們眾生就是生活在的蓮華子宮所孕育的清淨莊嚴世界裡。


東大寺的本尊
東大寺的本尊是以光明普遍一切處為特色的毘盧遮那,造型是源自華嚴思想的無限大論中,由於佛的無限巨大,也變得神秘而不可測。
盧舎那所坐之華台乃《梵網經》所說之蓮華胎藏世界海,指千葉大蓮華中所含藏之世界,是由千葉之大蓮華所形成,每一葉為一世界,各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四天下, 及百億之南閻浮提等。盧舍那佛是此世界之本源,趺坐於華臺之上, 並將自身變化為千體之釋迦, 各據坐於一葉之上; 而千釋迦復一一變化為百億之菩薩釋迦, 各坐於南閻浮提菩提樹下, 宣說菩薩之心地法門。 其中,一草即一個大千世界,中有百億之須彌四天下,一個四天下之世界, 為一尊菩薩釋迦之所化,百億之四天下即一個大千世界,為大釋迦之所化, 一千大千世界係由盧舍那佛所主領,即十萬億個四天下之世界,稱為蓮華臺藏世界。 毘盧舎那佛即為蓮華藏界(padma-garbha-loka-dhātu的教主, 宇宙一切的統一者,包含十方諸佛,顯示超越形象之佛法自身的法身佛。 如日光照耀一切的盧舎那佛的智彗之光、遍照一切眾生, 同時,毘盧舎那佛蘊含的宇宙遍滿所有眾生,展現了《華嚴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通無礙之真理。

平安時代後期由皇大神宮禰宜荒木田一族所撰《太神宮諸雑記》記載,天平14年(西元742年)11月3日橘諸兄奉聖武天皇之命前往伊勢神宮参宮,11月11日於夢中出現一名「玉女」(即大日孁貴),她告訴橘諸兄,日本是神國,欽仰神明而齋祭, 自己就是大日如來(Mahāvairocana)與東大寺的盧舎那佛亦為同尊,欣然接受眾生相自己尋求開悟來皈依她。如此一來天照大神(大日孁貴)=大日如來=盧舎那佛。

繪師中村エイト為《パズル&ドラゴンズ 》所繪製的「盧舍那佛」乃是如同太陽女神天照大神同樣之胸乳豐滿・殊勝妍美的玉女尊,她的右手結施予眾生安寧無恐怖的無畏印,左手結滿足眾生心願的與願印,皆與東大寺之大佛的手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