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たなばた)」是織姫與牽牛(彥星)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 往昔都在陰曆七月初七舉行(陽曆八月,接近「立秋」)可以看到清徹的上弦月夜空, 在日本七夕傳說,七夕上弦月如織姬渡天川之船。 如今日本大部份地區所有節日均採用陽曆七月七日(有的地方配合陰曆延後一個月而為八月七日), 正逢炎熱的「小暑」,關東地區七月亦正逢梅雨期能看到「天之川」的機會較低。 而七夕那天所下的雨稱為「摧涙雨(さいるいう)」或「洒涙雨(さいるいう)」, 意謂「織姫」與「牽牛」相逢時流的淚水。
日本今日的七夕節句,基本上是由中華文化的星辰信仰、牛郎織女傳說,及乞巧奠習俗等傳入日本後, 與日本固有的「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豐年祭、祓除災厄等民俗信仰結合演變而成的。古代日本在七夕,即七月七日夜為了要迎神,迎接遠道而來之神靈而在水邊搭個棚子, 由稱為「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的神聖巫女進行紡織布之儀式以迎請神靈。 所謂的神,有一說即來自「根国・常世」之祖靈(みおや),則此神事乃是古代日本原有的中元盆祭的一環, 另一說是帶來豐收之穀靈神,於秋收前祈求豐收,另一說乃是水神則為祈雨 (已過梅雨期)眾說紛紜。 至於為何要在水邊,一說是為了修禊(みそぎ),一說梭織聲如水流聲,然而水往往與異世界相通, 如河水通往大海,流向常世・根國,亦與天相聯繫,所以在水邊迎神是相當符合古代日本人世界觀。
迎神的巫女「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為象徵與神婚的處女(一夜妻),即為「神座」亦被視為「神(かみ)」, 如亦有神社祭祀天棚機津女命,也就是巫女之神格化。成為神座的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會賜予村莊恩惠與祓除罪穢災禍, 第二天舉行漂流送神出海(七夕送り)的儀式,並將罪穢災厄一律放流至根國淨化。
中國的牛郎、織女民間傳說及乞巧奠習俗,大約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據史載,日本的乞巧奠最早見於孝謙天皇的天平勝寶七年,彷唐制在宮中舉行。初期大致承襲中國的習俗,用五色的絲線穿七支針,以祈求女紅的精湛,亦有把琴置於桌上,焚香祈求才藝的精深。還有也行蜘蛛占卜,把蜘蛛放進小箱子內,次日早上打開看蜘蛛的結網情形,若蜘蛛網結的細密,表示願望將達成。 此外也行針占,即事先預備一碗水,再把針浮於水面,然後觀看碗底所映的針影,若針影呈直立狀,則代表吉。中國傳入的七夕,在奈良、平安時代最為盛行。據平安時代的醍醐天皇之《延喜式》所載,七巧奠是朝廷的重要節慶,天皇親自賜酒宴請群臣,極其隆重,其後更加入詩歌管絃之樂徹夜遊興。平安朝以後七夕習俗歷經變遷,時盛時衰,至江戶時代始正式成為五大民俗節日之一,以至今。
七夕的習俗,因宮中、武家、 公卿 、以至近世的商家 ,庶民等階級的不同, 時代、地域的不同, 頗有差異,但以一般民間的習俗來說最初目的主要是向織姫祈求女紅手藝的精湛, 故以五色的線繫在矮竹上祈禱。後來演變成文人歌人在短冊上寫上文字詩詞上,向織姫祈求書法與詩詞文章進步, 最後則演變成寫些許願字句,內容也由原先的女紅、歌舞、文才等擴大到男女戀愛、良緣、升學考試、人生幸福等等無所不有。因此,在日本「織姫(おりひめ)」成為了「實現心願的女神」。
人們在短冊上寫上心願,高高掛在笹竹上,希望天之川上的織姫可以看到,實現所許下的心願。在日本七夕習俗,也有在七夕之隔天,將繫著寫上心願之短冊的笹竹,流放於河流乃至大海,這是因為相信大海之盡頭與天之川相連的緣故,如此織姫(おりひめ)」就能收到寫上心願之短冊,並且將這些心願實現。
ささの葉さらさら のきばにゆれる 竹葉在窗台邊迎風搖曳
お星さまきらきら きんぎん砂子 星星閃亮的如金沙銀沙
五しきのたんざく わたしがかいた 我在五色短籤上寫上的心願
お星さまきらきら 空からみてる 天上閃亮的星都看見了
那麼,我許下的心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