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參拜「臺疆祖廟大觀音亭」與「七娘境開隆宮七娘媽廟」


近日到台南府城旅遊,參拜「臺疆祖廟大觀音亭」與「七娘境開隆宮七娘媽廟」。
創建於明鄭時期的「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是台灣官建祭祀「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觀音媽)」的首廟,乃本省古剎之最。

如大觀音亭官方網站之觀音信仰源流所昭示,普遍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乃是「妙善公主」證道所成,此乃源自台灣民間廣為流傳之《觀音濟度本願真經》記載之傳說,如日本殖民台灣時代的增田福太郎研究台灣人的觀音信仰不外出自《觀音濟度本願真經》,而此書描寫的妙善公主故事乃是依《香山寶卷(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所增廣、改編而成,《香山寶卷(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可謂是兩岸華人的觀音信仰的共同本源,也因此華人信仰的觀音菩薩是在歧視女性的”佛教之顯教”中唯一女性菩薩而呈現女子身(當然密教本身就有女性菩薩乃至女性如來),乃尊重女性・女人救贖之信仰。

關於《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內容,我摘錄法鼓文化翻譯與出版由日本佛教學者結集編寫的《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之一段:『《觀音濟度本願真經》揉和佛、道教義,從架構及內容來看,可知佛教教義確實發揮主要功能。經文分為上、下卷,共十二品,上卷是<慈航下世投胎第一>、<花園受苦得藥之道第二>、<白雀寺武火焚燒第三>、<斬絞歸陰遍遊地獄第四>,下卷是<還陽山中伏虎第五>、<香山溫養聖胎第六>、<莊王惡滿上帝降旨怨魂尋報第七>、<妙善公主元神顯化揭榜救父第八>、<駙馬公主勸開齋第九>、<香山還願妙善公主勸父修道第十>、<駙馬香山求道第十一>、<丹書下詔道成受封第十二>,蓋觀內容如下:
素有慈航尊者之稱的觀音佛祖,某日自天宮以慧眼遙觀東土,她見此地眾生沉溺於酒色財氣,追求名利,多造惡業,陷於生死輪迴之中。觀音見狀不忍,發慈悲心決議降世,救渡迷情,投生於興林國,成為莊林王(香山寶卷則記為妙莊王)的三女兒,取名為妙善公主,幼時及為聰穎,立志修行大道。妙善十六歲時,其父莊林王欲為女兒尋婚事,妙善不肯聽從,父王盛怒之下責難大道為邪見,懲罰妙善在花園做苦役,又將女兒送入白雀寺,逼其與五百名尼僧共修苦行,妙善公主卻不曾屈服,與寺內的黃法師(象徵道教)與白面君(象徵儒教)過從甚密,暗喻有男女歡愛之舉。莊林王遣兵至白雀寺燒毀寺院,欲燒死妙善和眾尼僧。唯有妙善在神(上帝)的救助下倖免於難。莊林王又逮捕妙善公主,命人將女兒押送刑場處決,妙善公主再度獲得神力相救。莊林王激怒之下,將執行處決的官吏斬首,命人以七尺紅綾絞死妙善,妙善以修行大道為志,本心絲毫不受動搖。
莊林王對拂逆己意的女兒殘忍迫害,治國亦倒行逆施,朝政腐敗。神明眼見其暴虐無道,便降旨命被燒死的五百名無辜尼僧,以陰魂侵噬莊林王身軀。莊林王從此渾身生瘡不斷,不久將潰爛而死,之後更將受因果應報法則,在陰間接受懲罰。妙善公主眼見父親痛苦模樣,就斷手挖眼為父製藥,又化身為出家女尼拯救父親罪業。莊林王方才醒覺自身所造非業。深感懺悔後,終於獲得救贖。莊林王從此修齋守戒,念佛讀經,在白雀寺設齋超度無辜的僧尼亡魂。妙善公主又救度母親和胞姊夫婦,偕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得菩提正果。
從以上內容來看,《觀音濟度本願真經》是宣揚佛教孝道,妙善公主並未屈從絕對權威(父皇之命),卻能救助包括其父在內的諸人所犯罪業,得以同修往生極樂淨土,證得菩提正果。經文中的惡人並非只為受懲而存,而是為其預設一條去惡向善之道。此經顯示佛教倡導的寬容理念,宣說妙善公主之舉正是佛教提倡盡至孝的善行。另外,這部經典對女性社會地位低落寄予深厚同情,內容強調祈求改善如此處境,將改善男女不平等與歧視女人的願望寄託在女性菩薩觀世音菩薩,她的降生就是為了拯救女性,她投胎為妙善公主,所受到種種苦難可謂是世間受難女性的代表,她不向苦難屈服,成為女性擁有權利、男女平等之象徵。這種觀音信仰,強烈蘊涵一種對女性社會地位,以及要求改善的訴求,堪稱是華人民間觀音信仰型態的一大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