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李南女士刊載於《南亞研究 》專題「古代亞洲的星辰女神崇拜」:
『隨著經貿的往來,宗教神話的傳播交流融合勢在必行,從而在印度河谷與西方之間形成一條共同的文化紐帶,並使這一廣闊地區的各個文明之間在宗教上存在著共同、共通之處。
談到關於女神的宗教神話,該地區的許多大女神具有相同特點。例如:古蘇美神話中的天之主宰Inanna女神,她是豐饒、性愛、征戰女神,又是金星的化身,為星辰之女神。古西支閃米特人神話中的Astarte女神,她身兼愛情、豐稔、醫藥以及尚武之女神,她也是金星的化身,即金星女神。
古阿卡得神話中的至高女神Ishtar囊括了許多蘇美爾和胡里特女神之形象,既是豐饒和性愛之女神,又是戰女神,同時也是金星的化身星辰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女神Aphrodite,原被尊為豐產女神、海神與航海水手的守護女神,又被視為婚姻與生育之女神,司掌人類的愛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動植物的生長繁衍。
人們認為這些女神崇拜的發祥地位於亞洲。這些女神應為同源,皆融合了那一歷史時期諸多女神的特點。印度河文明的大母神如:「無限女神Aditi(佛教虛空藏菩薩之原型)」、「大地女神Pṛthvī(佛教地藏菩薩之原型)」、「水與音聲之女神Sarasvatī&蓮華女神Śrī・Lakṣmī(佛教觀世音菩薩之原型)」應屬於同一類型。
這些女神還可能對後來印度密教的度母觀音(Tārā,梵文為星辰之意)崇拜有所貢獻,因為性力信仰與同有星辰之名的緣故。』
對於此點,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中代表『慾箭(rāgāvaṇa)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愛慾如飛矢般訊速激烈地作用,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的慾金剛女(Iṣṭa-vajrī),而梵文的「Iṣṭa(慾望)」之字源於「Ishtar(Ištar)」,又在密教中「慾金剛女(Iṣṭa-vajrī)」也屬於Tārā女神之一(即紅度母),李南教授之推論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