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eśvarī


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
    「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為印度的至高女神,在藏密中女尊也源自於她,如金剛界自在母、普賢王佛母等,所以信奉密教(Shakta Buddhism)相當於信奉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是「自性(Svabhāva)」也是「大幻化( Mahāmāyā)」遍一切處成為宇宙萬有,即無上瑜伽時輪密續的『Viśvamāta(遍一切處萬有母)』。

    她又名「Īśānī」於《伊莎奧義書》以宇宙為衣袍/住所,即為『主宰一切之精神』,印度哲學家商羯羅則解釋「應當如實了知宇宙就是她大幻化所著於身上的衣裳,穿透此衣裳(宇宙萬有現象)才能見純全的自在母之真」,這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Mahā-Prajñā-pāramitā)』。
    「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在印度宗教傳統指為女神Pārvatī,Pārvatī之名源自於Parvata(山),將第一個元音三合加上女性詞根,又所指之山為喜馬拉雅山, 本義為「喜馬拉雅山之女神」,喜馬拉雅山梵文為Himalaya即冰雪覆蓋之山,漢譯『雪山』, 所以Pārvatī應該翻譯成雪山女神,然而由於神話後來後來又為她創造作為喜馬拉雅山之主的父神, 使其符合古印度婚姻制度(女從父命才能嫁人),因此Pārvatī成為喜馬拉雅山之主的女兒,譯名成雪山神(之)女。 對如今印度教而言,就算譯名為雪山女神也沒錯,因為實際主宰了喜馬拉雅山脈者就是為Pārvatī, 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之讚美詩(Harivaṃsa):『於諸女中若山峯』之梵文原文是『nārīṅāṃ Pārvatī ca tvam』 即『在所有女性中,妳就像是山峰,妳就是Pārvatī ,乃是最高的山峰』。

    Pārvatī因為修行種種mahātapāḥ而令肌膚閃耀動人亦名「Umā」,「Umā」的意思就是金耀輝煌,有著美麗輝耀金色肌膚的「Umā」又名「Gaurī」,在《大日經疏》稱她為「金色菩薩(Gaurī)」乃蓮華部院的觀音尊之一,菩提流志所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則稱她為『大白觀世音(Gaurī-Mahāvidyā)』、『大白身觀世音菩薩(Gaurī-Mahāvidyā)』,東密現圖的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則稱她為大明白身觀音菩薩(Gaurī-Mahāvidyā),『Gaurī』有金耀輝煌的意思,所以密號為「放光金剛」,她的身形為淺黃色肌膚,雙乳豐滿代表福慧乳水滋哺有情,右手屈臂,結與願印,置於乳前;左手屈肘,執開敷蓮華,坐於赤蓮華上。

真言:『namaḥ samanta-buddhānaṃ kṣaḥ daḥ ra yaṃ kaṃ』。
    「Gaurī」不僅指稱為金膚色女性也指稱白皙膚色的女性等同於『Śvetā(白色)』,《大日經疏》中蓮華部院觀音尊之一的『白色菩薩』即為此梵名『Śvetā(白色)』,這個白色就是雪山・喜馬拉雅山峰之雪白,也是女性乳水的乳白,『Śvetā(白色)』代表聖潔無穢滋養生命,所以女神Pārvatī也描繪成白皙膚色。
    在《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則稱『白色菩薩(Śvetā)』為『濕廢多菩薩(Śvetā)』、『濕廢多白身菩薩(Śvetā)』、『濕廢多白觀世音菩薩(Śvetā)』、『濕廢多白身觀世音菩薩(Śvetā)』,東密現圖的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則稱她為『白身觀自在菩薩(Śvetā-Bhagavtī)』,「Bhagavtī」即「女至尊」、「女世尊」、「大自在母」、「能破一切魔障的大女神」的意思,於印度宗教哲學中『Bhagavtī(女世尊)』有種種應化身入於是世間救渡眾生,她是具有千變萬化的身體之宇宙至尊女神,為了令眾生容易理解她,大自在母的整體世界變成『既存於一,但又多樣分散』,因此『白身觀自在菩薩(Śvetā-Bhagavtī)的密號為『普化金剛』,她的肌膚呈白黃色,雙乳豐滿代表哺育大悲乳水,左手持開敷蓮華,代表本來清淨之德,以修行成就,顯一切智智;右手安於膝上,表示普遍化濟眾生。白,代表清淨大悲;身,表聚集之意,「白身」代表聚集清淨大悲之意。

    白身觀自在菩薩(Śvetā-Bhagavtī)之真言:『oṃ  mahāpadme  Śvetāṅge huru huru svāhā』。
Pārvatī賜予濕婆(Śiva)一切能力的來源『性力(Śakti)』而名「Śivā(能寂母)」,她亦名瑜伽自在母以瑜伽三摩地得解脫一切煩惱而得最高自在,亦為啟發眾生解脫煩惱無明的『智慧母(Vidyā)』即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

    濕婆(Śiva)因為有「Śivā(能寂母)」賜予的「Vidyā(知識、智慧)」才得以破除愚昧從無知的狀態得到大樂解脫。在東密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觀音院即有源自「Śivā(能寂母)」的「寂留明菩薩」,梵名為「Śivāvahavidyā」於不同經典譯名為溼縛麼呵明王、施嚩嚩訶,如唐朝武后時期菩提流志所翻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記載:『西面「白身觀世音母(白衣觀世音母)菩薩」手執蓮華,結加趺坐,無垢慧菩薩手執蓮華半加趺坐。溼縛麼呵明王手執蓮華半加趺坐。』、『溼縛麼呵明王,面目瞋怒,猶若金剛威立用勢。』以及唐開元時代善無畏所翻譯的《蘇悉地羯囉經》卷上真言相品:『蓮華部中,大忿怒號曰,施嚩(去)嚩訶』。
    寂留明梵名『Śivāvahavidyā』=『Śivā(能寂母、寂災母、庇護母、吉祥母)』+『Āvaha(給予)』+Vidyā(知識、智慧)』。
    依真言密教所說明「寂留明(Śivāvahavidyā)菩薩」乃密教蓮華部之忿怒身,密號定光金剛。係定門之尊,取寂靜心留之義,故稱寂留明。在胎藏現圖中,形像為身呈肉色,戴金線冠,左手舒食指,屈其餘四指置於胸前,右掌向外高舉。著天衣,兩端飄颺,立左膝,坐於赤蓮花。

她右手高舉表揮去一切煩惱障難,左手所結獨鈷杵印表示調伏一切煩惱障難。
她的真言為『oṃ Śivāvahavidye svāhā』、『namaḥ samanta-buddhānaṃ kṣaḥ daḥ ra yaṃ kaṃ 』。
以上諸觀音尊的種子字為『 (sa)』為『真諦(Satya)』的意思,即『自性清淨法性(Sva-bhāva-śuddha)』為第一義諦。
    又,印度觀音菩薩信仰聖地為南印度南海「補怛落迦山(Potalaka)」,其現實地理位置,依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得知補怛落迦山即印度南端Malaya山以東的Papanasam山, Papanasam的意思為「消滅罪惡」,現在為性力教信仰之地,觀世音菩薩即成為「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

參考書籍文獻
《印度密教》,薛克翹,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978-7-5202-0091-2
《密教の神々 その文化史的考察》,高野山宝善院住職佐藤任,平凡社,978-4582766738
《梵學探幽-印度文化論集》,李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ISBN 978-7-5202-0086-8
《圖說印度藝術》, 劉其偉等撰文,藝術家出版,ISBN 986-7957-695
《觀音菩薩財神地藏菩薩》, 賴富本宏著, 唵阿吽出版 ,ISBN 978-957-902-228-6
《曼荼羅的世界》,松長有慶、金岡秀友、清水乞、賴富本宏等編著, 唵阿吽出版 ,ISBN 978-957-989-947-5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日經疏)》, 唐 ‧ 沙門一行阿闍梨 新逍遙園譯經院
《印度諸神的世界-印度教圖像手冊》,施勒伯格著 范晶晶譯. ISBN 978-7-5475-0892-3
《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新文豐出版社ISBN 978-957-17-1628-8
《五十奧義書》,徐梵澄譯,新華書店 ISBN978-5004-1459-9
《宇宙、身體、自在天》,黃柏棋,商周出版 ISBN 978-986-477-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