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性儀式的祭祀巫女

在古代,祭神一事也稱為「神遊」。原本的遊指的是和神接觸的特殊例子,或祭祀本身。但有時祭祀會含有「性的儀式」或「性禁忌的解放」之意。在佛教傳來之前,日本對性是非常開放的,夏季的宵宮祭等祭禮的夜晚,男女會睡在一起,有時會進行性行為,並在其中找尋結婚的對象。

在當晚,神域中的女性只能拒絕三次,或是不能拒絕求愛,女性的丈夫也不能責怪妻子不貞,可以說是近於亂交的狀態。這是祭祀中的「ハレ(非日常)」,也被認為是神靈的旨意,或說是將「性」奉獻給神靈。

筑波山之歌垣的詩歌及戀愛故事流傳至今,這種在祭禮的夜晚允許自由性交的儀式普及於日本各地,並持續到明治時代中期。古代的男性天皇也會參加這種性的祭祀。男性天皇有時會在鄉野或川邊臨幸當地少女的事跡;

這些事大多發生在新嘗祭前後,因此也有一說是,在古代的新嘗祭中,男性天皇為了祈求豐饒,與身為神靈媒介的巫女交合。實行性儀式的祭祀巫女稱為遊女,從奈良自平安時代,遊女的主要工作是傳播神佛一致的遊藝,後來漸漸轉變成以遊藝為重心。遊女的行動和所謂的賣春是不同的,

性行為只是遊藝的附屬活動;但性行為也被視為一種遊藝,並致力於提高技巧,確立了遊女的專業地位。但在女性繼承財產、男性繼承地位的制度崩壞後,女性的地位日漸低落,成為以男性為主的社會,遊女也隨之被排除在神域及神社之外,墮落成漂泊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