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七夕

今天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夕」是牽牛與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

傳說,天帝的女兒(天帝女或是孫女天孫)織女住在天河的東邊,織女每天辛勤忙碌地織著布。

早晨,她織出霞光萬丈的朝陽; 中午,她織出萬里無雲的晴空;

黃昏,她織出彩霞滿天的夕陽; 晚上,她又忙著在黑錦上綴滿亮晶晶的星星。

她每天工作的很辛苦, 可是卻十分孤單,因此總是悶悶不樂。

天河的西邊有一個放牛的牛郎, 他的工作是飼養天上的牛隻。

他要牛群吃草,替牛群洗澡, 每天的工作非常多。

可是牛郎是一個勤勞踏實的年輕人, 他每天辛勤地工作,將天上的牛養得又壯又好, 天帝很欣賞他。

有一天,天帝召集了牛郎和織女來。

「織女,我看你每天工作很辛苦, 但是總是不快樂。 你的年紀也不小了,

我想把你許配給牛郎, 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天帝問織女。

織女知道牛郎是一個誠實,負責的年輕人,於是就說: 「一切但憑爹作主。」說完,

她就嬌羞地把頭低了下去。天帝看了非常高興,

就對牛郎說: 「牛郎,我最寵愛這個小女兒,她可以說是多才多藝。 我看你也是個有為的青年,

現在我將女兒許配給你,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牛郎看了看織女,覺得她是一個溫柔可愛的女孩,

於是就欣然答應了。從此, 牛郎和織女就過著非常恩愛的生活。

彼此每天纏綿在一起,,真是快樂無比。


可是,他們都忘了彼此的工作。 織女忘了織布,結果天空一片空白, 再也沒有美麗的天色;

而牛郎忘了看牛,結果天牛到處亂跑, 將天庭弄得一蹋糊塗。

天帝生氣地對他們說: 「你們兩個太令我失望了,整天只知道玩樂, 卻疏忽了自己的工作,我決定好好處罰你們。

從今天開始,你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見一次面,除了這天外, 都不准相見。」

牛郎和織女只好一邊忍著相思之苦, 一邊工作,只盼望七月七日來臨。

喜鵲因為非常同情牛郎織女的遭遇,

就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幫他們搭起一座橋, 讓他們能相逢於鵲橋上,互訴相思之苦。

傳說中,七夕夜裡降下密密綿綿的細雨, 就是牛郎和織女喜極而泣所落下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