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真正探討意識的學問就是神經科學


前五識
  • 眼識: 負責視覺,依賴於眼睛和視覺神經系統。
  • 耳識: 負責聽覺,依賴於耳朵和聽覺神經系統。
  • 鼻識: 負責嗅覺,依賴於鼻子和嗅覺神經系統。
  • 舌識: 負責味覺,依賴於舌頭和味覺神經系統。
  • 身識: 負責觸覺,依賴於皮膚和體感神經系統。

腦神經系統

  • 感覺神經系統: 負責接收和傳遞來自感官的信息,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
  • 運動神經系統: 負責控制身體的運動。
  • 中樞神經系統: 包括大腦和脊髓,負責處理信息、產生意識、進行思考等高級功能。
前五識依賴於腦神經系統: 前五識的產生和運作需要腦神經系統的支持。例如,眼識需要眼睛接收光線,視覺神經傳遞信號,大腦處理信息,最終產生視覺。

第六識的功能
  • 思量分別: 這是第六識最主要的功能,它對外境和內心進行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
  • 執著自我: 第六識會執著於一個虛妄的「我」,產生「我」和「我的」分別心。
  • 造作諸業: 基於思量分別和執著自我,第六識會驅使身口意造作各種行為,產生善惡業力。

腦的功能

  • 感覺與運動控制: 腦負責接收和處理來自感官的信息,並控制身體的運動。
  • 記憶與學習: 腦儲存和提取信息,使我們能夠學習和記憶。
  • 情緒與情感: 腦產生和調節各種情緒和情感。
  • 高級認知功能: 腦負責語言、思維、推理、決策等高級認知活動。
第六識的活動依賴於腦的生理基礎
第七識、第八識
在唯識學中,記憶主要儲存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中。記憶儲存於大腦第七識(末那識)被認為是深層的潛意識,恆審思量: 第七識不斷地審察、思量第六識的對象,並執著於「我」的概念,而我源自於此。
  • 神經科學的觀點: 現代神經科學認為,我們所有的思想、情感、記憶,甚至自我意識,都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如果大腦受損,我們的自我感和人格也會隨之改變,這表明「自我」確實與大腦的運作密不可分
  • 認知心理學的觀點: 認知心理學認為,「自我」是一個由大腦構建的概念,是我們對自己身體、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認知和整合。這種自我概念會隨著經驗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真正探討意識的學問就是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