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熊野本宮大社「新茶祭」

熊野本宮大社熊野本宮大社於四月十日,舉行摘取本地特産的「音無茶」供奉神前的「新茶祭」。紅帶子束衣袖的巫女們摘收有著鮮翠顏色的新茶。
音無茶據說源由平安時代來熊野參拜的殿上人(日本宫廷中服侍天皇的中級官吏)所種下的「音無茶」的名稱來自流經熊野本宮大社附近的「音無川」之名。當天,在大社後方的茶田(約10公畝),由巫女和大社敬神婦女協會摘取已經發出4.5公分的新芽, 再由本宮町茶業生產工會會員們於神前供奉。熊野本宮大社、熊野速玉大社、熊野那智大社合稱熊野三山,這塊土地擁有深幽的樹海與巨大的岩石,使人們開始產生對自然的崇拜,也被視為死後世界的聖地。作為自古以來神佛習合的修驗靈場,這裡聚集了許多風格獨特、豐富多樣的信仰圈。中世紀之後,熊野御師及比丘尼的佈道活動愈發興盛,人們的信仰也更虔誠,據說前往熊野參拜的人潮多得彷彿螞蟻聚集一般。熊野本宮大社是三山的中樞且歷史最為悠久。祭祀神靈眾多,共祭祀十二座神,稱為熊野十二權現。熊野本宮大社之主祭神為「熊野牟須美」之子「家津美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