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習俗的節分之日,所謂的「節分」,顧名思義,就是季節的分界,中國古代曆法, 一年除了有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二十四節氣之分。 所謂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間隔, 用以表示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在農耕生產上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古代中國夏曆的特色。 陽曆二月四日為「立春」,立春前一日是冬季的最後一天,便稱之為「節分」。在陰陽五行思想下,每當季節轉換時,例如由冬轉春之時,正是處於陰陽不調合期, 因冬屬陰、春是屬陽,冬末春初的季節轉換期,因剛剛進入春天, 故尚屬陰氣興盛陽氣衰微,根據「陰陽調合萬物興」的哲理, 此時陰盛陽衰,陰陽不調合,易生癘鬼,故必須舉行如「大儺」的驅鬼儀式, 以祈求平安。日本的「節分」,就是在這種思想下所發生的產物。
日本的「節分」習俗源自我國古代的「儺」
日本「節分」的起源,與中國古代民間的驅鬼信仰有密切關係。之前已說過,古代中國根據陰陽五行思想的說法,每當於季節轉換之際, 認為是處於陰陽不調合時期,陰陽不調和就容易生疫鬼、癘鬼, 所以必須舉行驅鬼的儀式「儺」,以祈求平安。 「儺」,一般也稱之為儺儀,簡單說來,就是一種趕鬼、驅除疫癘之祭祀儀式。 周代儺祭由大司樂方相氏掌領。身上蒙著熊皮,頭戴有四隻金色眼睛的面具, 黑衣紅裙,一手拿戈,一手執盾,驅鬼除疫。後世逐漸發展成娛樂性的民間舞蹈, 廣泛流傳各地,有跳儺、鬼舞、跳神等名稱。 其表演仍保留了周代方相氏頭戴木質面具、手執舞具、扮鬼作神、邊歌邊舞的特徵。
《禮記》卷十五「月令」篇載:「季春儺,命國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仲秋儺,天子乃難,以達秋氣。季冬儺,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季春項是說:在春季的三月,令舉行國儺,驅逐災疫,在九門宰殺畜牲, 以攘除疫癘惡鬼,用以結束春氣。 仲秋項意思是說:在仲秋的八月,天子舉行儺祭,逐除疫癘,以通達金秋之氣。 季冬項則是說:在季冬之月,即十二月,天子命令全國的主管官吏, 舉行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全國性大規模儺祭,在四方的城門宰殺犧牲, 並製作土牛,以此來送陰冬之氣。其中的「土牛」,根據五行說, 土能剋水,冬屬水,牛屬土,所以在冬末十二月做土牛,用以送走冬季陰寒之氣。 另在此順便一提,中國民間習俗於春節時,習慣懸掛「春牛圖」,或是春牛打春,其原意即在此。
根據前述《禮記》的記載,可知周代當時所舉行的儺,大致有:春儺,由天子和諸侯共同參與,稱之為「國儺」;秋儺,僅天子所行的儺祭,是為「天子儺」;冬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舉國上下共同參與的祭祀,因其規模龐大,故亦稱之為「大儺」。孔穎達疏「月令・冬大儺」條:「季冬稱大,則貴賤皆為也。」說明了年末的大儺是最龐大且重要的祭祀,也影響後世最深,又自漢以後,魏、晉、六朝,乃至隋、唐,以至宋、元,有關大攤的記載逐漸增多,也更為具體。
如《後漢書·禮儀志》載: 「子冬……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人侲子,皆赤漬皂制,執大鼓。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於禁中。」 從上述記載,大致可窺見漢代儺儀參與者的身分、人數、年齡、乃至裝扮等等。漢之後至隋唐,基本上隋唐的儺儀仍承襲前朝遺風,但規模上有漸趨龐大之勢,《新唐書.禮樂志》:「大儺之禮。選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為振子,假面,赤布褲褶。二十四人為一隊,六人為列。執事十二人,赤績、赤衣、麻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黑衣、朱裳,右執楯。其一人為唱師,假面,皮衣,執棒。鼓、 角各十,合為一隊。隊列鼓吹令一人,太卜令一人、各監所部儺巫師二人。以逐惡鬼於禁中。有司預備每門雄雞及酒,擬於宮城正門,皇城諸門磔禳,設祭。太祝一人,齋部三人,右校為痊坎,各於皇城中門外之右。前一日之夕,儺者赴集所,具其器服以待事。其日未明,諸衛時刻勒所部,屯門列仗,迎仗入陳於階。鼓吹令帥攤者各集於宮門外。內侍詣皇帝所御殿前奏:『倀子備,請逐疫。』出命寺伯六人,分引儺者於長樂門、永安門以入,至左右上閣,鼓噪以進。方相氏執戈揚盾唱,侲子和,曰:『甲作食凶……』周呼訖,前後鼓噪而出,諸隊各趨順天門以出,分詣諸城門 出郭而上。」以上是唐代宮中於歲末所舉行的攤祭,包括人數、年齡、角色、裝扮、以及各各所作所為等等的整個詳細記載。
中國的大灘,傳入日本後,稱之為「追儺」(ついな)。 日本在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政治改革,一是七世紀中葉的「大化革新」,一是十九世紀後期明治新政府的「明治維新」,且兩次都非常成功。「大化革新」奠定了古代中央集權的國家,而「明治維新」則是創造出近代化富強的新政府。又,「大化革新」的藍本是古代的中國,「明治維新」則是歐美。 其中的「大化革新」,日本史上有名的「遣唐史」即其一環。何謂「遣唐史」?即是為了要學習國際情勢、大陸文化等而派遣大量的留學生、留學僧等赴中國,即當時的唐朝,時間從六三〇年起至八九四年唐末戰亂止,前後十多次,每次五、六百人,分成數艘前往,日本的「追儺」或許是在此時期傳入。根據日本文獻記載,日本的「大儺」,最早見於《續日本紀》文武天皇慶雲三年(七〇六)條,其曰:「是年、天下諸國疫疾、始作土牛大儺。」 其意是說:在這一年,因國內很多地方都發生瘟疫,是此開始製作土牛,舉行祭,以驅除厲鬼。又根據《内裏式》十二月大灘式條所載,其陣勢為:「 方相氏一人、著假面、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右執戈、左執楯、張子二十人、同著紺布衣朱抹額……以逐惡鬼各出四門至宮城門外。」其他,諸如儀式的進行,人數、及角色的裝扮等等,在《大舍人寮式》、《陰陽寮式》、《中務式》等文獻中都有很詳細的記載,在此不贅述。很顯然的,這是中國宮廷大儺的翻版,同為逐鬼驅疫,祈禳被消災為主題。然而所不同的是,在中國儺儀中的「方相氏」,是職掌驅鬼,走在隊伍前頭,任前導之責。此于《周禮·夏官》: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以索室敺疫,大喪,先舊,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敺方良。」文獻中可得證。
但是日本追儺中的方相氏,雖然初期和中國一樣在隊伍前面當前導驅鬼,然而到了平安朝末期卻變成了鬼,反被人驅趕,或許這就是後來在節分打鬼儀式中,出現扮鬼被驅趕的起源,以添增寫實性,達到祭典的高潮。
日本節分的習俗
如前述,中國的大儺傳入日本後,稱之為「追儺」,之後發展成「灑豆驅邪」的儀式。即在「節分」之夜,事先預備好炒熱的大豆,然後把玄關的大門打開, 面朝外,口中邊喊「鬼は外」,即鬼啊!出去之意。邊把大豆作投擲狀,朝門外打,之後快速把門關上,意思是不要讓鬼進來。 大門關好後,然後,在家裡邊擲大豆,邊喊「福は內」,即「福呀!留在家裡面」。 「福呀!進來」之意,再把每個房間的門窗打開。
據說鬼很討厭桃子和豆子,《古事記》便記載伊邪那岐以桃子擊退黃泉諸鬼之橋段,認為桃子能驅除邪氣;日本「節分」用豆子把鬼當成災禍的象徵來加以消除,稱為「追儺」。乃是源於中國的大儺,其中桃子能驅邪也是源自用漢代大儺所用來驅鬼逐疫的桃弧棘矢。
日本過去曾定「立春」為一年的開始,節分就是一年最後一天即「大晦日」,因此中國的大儺在平安時代傳至日本便成了大晦日的「追儺」儀式──為了消除一年的邪氣,在宮中舉行的儀式。由大舍人寮的舍人假扮成鬼,另有二十人的童子作為方相子(追鬼之人),用「桃木弓」和「葦矢」追打鬼怪。
室町時代以後,逐漸改為以撒豆來驅除惡鬼,這是基於日本的穀靈信仰,相信穀物宿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除了可以用來維持人的生命外、也可以用來驅邪、趕鬼;又「豆子」的日語「まめ」與「魔滅」同音,具有『滅除魔鬼』的意義。另一方面,鬼也不見得都是惡鬼,也有好鬼,在這種情況就是要喊「福在內、鬼也在內,惡鬼出去!」。
在日本節分這一天還要吃「惠方卷」壽司,即裹著代表「七福神」的七種壽司餡粗卷壽司,而且不能切。
朝著今年的「惠方」,也就是幸福女神(歲德神)來臨的方位,吃下「恵方巻」,朝向「惠方」就是為了接收幸福女神(歲德神)賜予的「福氣」,這樣就可以招來今年一整年的福氣。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