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各神社祈年祭之巫女神樂


日本全國的神社在每年二月十七日都會舉行「祈年祭(としごいのまつり)」。 「としごいのまつり」即「祈求豐作之祭」,而「とし」便是稻子的意思。也就是說在開始農作之前,向神明祈禱這一年的稻榖能結實累累,是祈禱豐收的祭典。

祈年祭歷史悠久,據傳最初是在天武天皇四年以京城為中心舉行。 大寶元年(西元701年)制定大寶律令(古代的基本律法)之後, 祈年祭便在全國各地的神社都開始舉行。當時舉行的日期是每年的二月四日。 祈年祭被視做一整年農耕儀式的開始,不單只是祈禱五穀豐收, 同時也逐漸往祈禱國家安泰、國土繁榮的國家型大型祭典發展。

祭典之前必須齋戒以潔淨身心,所以儀式都必須以嚴謹的態度執行。 此外,做為國家的重要祭典,在神祇官的主導下,所有的官社都必須獻上幣帛。根據平安時代中期制定的《延喜式》記載,舉行祈年祭時, 曾獻上幣帛給全國三千一百三十二柱神明(共2861間神社)。 《延喜式》中也提到,獻給官幣大社的幣帛除了絹、麻、綿等材質之布匹, 還包括弓箭、盾牌、酒、海草等各式各樣的供品。隨後,原為國家祭典的祈年祭漸漸衰弱,終於在應仁之亂之後祈年祭遭到廢除。儘管明治二年恢復了舉行祈年祭的風俗, 但是昭和二十年戰後頒布的神道指令又再次廢止了國家祭典的祈年祭。 然而祈年祭卻在民間百姓之間繼續留存下來,以祈禱當年豐收的春季提前慶祝祭典的形式傳承至今。

以下貼上各神社祈年祭之神樂:
射水神社之巫女神樂



蛇窪神社(天祖神社)之巫女神樂


御岩神社之巫女神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