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印度瑜伽與中國道教呼吸法

 

如以前的文章『呼吸法與掌控生命能量之瑜伽呼吸法』、『呼吸法與氣脈』,探討鬼滅之刃呼吸法與印度瑜伽的關聯,而其實印度瑜伽也與中國道教的呼吸法相類似,以下節錄宗教學學者黃心川所著的<道教與密教》:「印密把印度古典瑜伽與密教的玄學思想結合以後,出現了很多派別,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古羅俱商那特建立起來的訶陀瑜伽派(Hatha-Yoga),他們的 主要經典是《訶陀瑜伽燈明》和《濕婆本集》。訶陀瑜伽和無上瑜伽的母部都注意修呼吸技術和專注一點(「明點」)。這和道教中的修呼吸技術的吐納法極為相似。吐納法在我國春秋時就已流行,《莊子》曾提到『吹 呴呼吸,吐故納新』,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十問》中十分強調『息必深而久』,『深息以為壽』,這和印度教的密教訶陀瑜伽所要求的「呼吸要長而細微,注意間隔」等是相似的。道教很重視在吐納中的『存想』或 『孚一』(把意念存放在一起,例如放在丹田上),而印密也重視這點。


印度秘密密教的無上瑜伽和印度教密教的訶陀瑜伽都主張:在人體中有『三脈五輪』或『三脈六輪』,『三脈』指左、右、中三脈,秘密佛教認為, 中脈位於背脊骨中,上起頂門,下達會陰,是人性命的中樞,左右二脈貼於脊椎左右。而訶陀瑜伽所主張的『三脈』也位於大腻神經中 樞。秘密佛教認為『五輪』(『五重脈輪』,相當於現代科學的神經節) 其位置在頭頂、喉、心、臍和會陰處。訶陀瑜伽主張有『六脈輪』,這些脈輪位於脊骨、陰道/會陰區、腹部、心臟、喉部和頭頂穴。每重脈輪都有著 若干脈結,連貫大小諸脈。這種說法與我國道教所主張的任督兩脈學說極為相似。密教所主張左中右三脈相當於道教的督脈、任脈,頂、喉、心、臍、會陰等脈輪大致位於任、督兩脈分布的很多穴位上(泥丸宮、神庭、 重樓、絳宮、氣海等)。密教認為,人們在修習瑜伽時,可用氣息(風) 的力量,引發背脊骨中潛藏的力量或靈體(Kuṇḍalinī)由下而直上達頂端, 打開脈結,獲得無盡的智慧和成就。道教也認為,在修持中可以使元氣自行發動,衝開督脈,以通任脈 ,使督、任周流,達到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