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刀舎之佛畫師「卵の黄身師」所造之「馬頭觀音菩薩像」。馬頭觀音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觀音院(蓮華部院)的觀音尊之一,乃是觀音母白衣觀音所生出的諸尊觀音之一,同時也被視為蓮華部之明王,如《大日經疏》所記載「次於觀自在菩薩下,置何耶揭唎婆,譯云馬頭.......此是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也,猶如轉輪王寶馬巡履四洲,於一切時一 切處去心不息,諸菩薩大精進力,亦復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勢,於生死重障中不顧身命,多所摧伏者。」。馬頭觀音作蓮花部忿怒持明王於《理趣經釋》云:「『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者』此是蓮華部中馬頭忿怒觀自在三摩地,由此定調伏梵天,受化入於佛道。」高野山真言宗松長有慶阿闍黎開示:「『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這意謂著法性是真理與真實。一切眾生在本質上是屬於真理,因此忿怒也應該根據本質的真理而非用相對性的方式。」
「馬頭觀音」的梵語為「Hayagrīva」由「Haya」與「grīva」所組成。梵語「Haya」是「馬」的意思,並具有「智慧」與「迅捷」的含意,在印度宗教文化中馬的梵語「Haya」與太陽相關,象徵著王權、力量與守護,在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的南方解脫輪之寶部主寶生如來,座騎就是馬(Haya)代表「尊貴」。梵語「Haya」,在黃道十二宮中則代表「人馬宮」,又名「弓宮(梵語:Dhanu)」即射手宮,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譯的《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記載「弓宮,主喜慶得財之事。」
梵語「grīva」則是脖子的意思,引申為頭部,因此梵語「Hayagrīva」意譯為「馬頭」,等同梵語「Hayaśirṣa(馬頭)」。在印度神話中「Hayagrīva」是「毘濕奴(Viṣṇu)」的權化(avatar),如將太陽送往天空的天馬,以日光驅散黑暗,象徵智慧的光明摧破無明的愚昧,因此「毘濕奴所化身的「Hayagrīva」是知識與智慧之神,其知識與智慧的本源來自太陽之光明女神「Marīcī(音譯為摩利支)」,亦名「具光女(Prabhāvatī)」,她就是「Hayagrīva」的能力來源,即「性力(Śakti)」。如「Hayagrīva」是「毘濕奴(Viṣṇu)」的權化(avatar),太陽女神Marīcī也被視為美與幸福之女神Lakṣmī的權化(avatar)。
在毘濕奴的十種權化的神話中,在黑暗時代的末期,毘濕奴第十種權化救世主「白馬(Kalki)」會現臨於世上,將引發世上紛亂災難的一切罪惡全部消滅,驅散黑暗帶來光明, 白馬(Kalki)的造像中也有以「Hayagrīva」的形式表現,手持法輪、海螺、劍、盾,「白馬(Kalki)」的能力來源是蓮華女神Kamalā,即「性力(Śakti)」,蓮華女神Kamalā乃美與幸福之女神Lakṣmī之別名。
密教中從蓮華部母白衣觀音出生的馬頭觀音,現大忿怒形,置馬頭於頂,因為慈悲心重,所以摧毀一切魔障,以大威日輪照破眾生的闇冥,噉食眾生的無名煩惱。在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譯的《聖賀野紇哩縛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驗供養念誦儀軌法品》說:「賀野紇哩縛(馬頭觀音),能摧諸魔障,以慈悲方便,現大忿怒形,成大威日輪,照曜無邊界,修行者暗暝,速得悉地故,流沃甘露水,洗滌藏識中,熏習雜種子,速集福智聚,獲圓淨法身,故我稽首禮。」又說:「我大慈大悲馬口本願深重故,化一切眾生專勝諸尊。由大慈故不著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常住無明諸境界中,斷盡種種諸惡趣,滅盡六道四生生、老、病、死之苦,又能噉食滅盡取事近喻,如羸飢馬食草,更無他念。此本願力故,十方剎土無不現身。」而且「若纔憶念是威怒王,能令一切作障難者皆悉斷壞,一切障者不敢親近,常當遠離。是修行者所住之處四十里內,無有魔事及諸鬼神等,與諸大菩薩共同得止住。」由此可知馬頭觀音之悲願深重及大威勢力。
佛刀舎之佛畫師「卵の黄身師」所造之「馬頭觀音菩薩像」乃頭戴馬頭、赤髮衝冠、胸乳圓潤,英姿凜凜的女尊,,兩手蓮華合掌於乳前,其他六臂分別持金剛斧、念珠、施與願印、笛、金剛杵、甘露瓶。她的別名是「大力持明王」、「馬頭大威怒王」,密號為「噉食金剛」、「迅速金剛」。她的種子字為『(Haṃ)』代表『行於大空』, 『行於大空』即『行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破除無明黑闇,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度一切苦厄。 馬頭觀音為救護一切有情,令一切作障難之魔障者皆悉壞斷,粉碎一切邪惡!! 真言:「Namaḥ samanta buddhānāṃ hūṃ khāda bhāda bhaṃja spāṭaya svāh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