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處女宮(Parthenos、Kanyā)


處女宮是西洋占星學的黃道十二宮之一,她跨越黃道帶的150-180度,占星學主張太陽在處暑至秋分前一日處在處女宮,因此生日落在這段區間的人,生日星座即為「處女座」,依西洋占星學,處女座蘊含少女、處女的意義,在地、水、火、風之四象屬於蘊含豐饒萬物的「地大」,在唐代密教的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蓮華手院(觀音院、蓮華部院)為「地大」,代表「增益」,又蓮華代表女陰,處女宮之星座符號「♍︎」是象徵產出生命之女性性器官。

處女宮之希臘文為「Παρθένος(Parthenos)」亦為「處女神雅典娜(Athena)」之別名,她是司掌知識、技術、科學的戰女神。

處女宮的梵語則為「(Kanyā)」,是「處女」、「少女」的意思,在印度之女神教(Shaktism)為女神(Devī)即「最高本初性力(Ādi Parāśakti)」的名稱之一,也是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戰女神難近母(Durgā)的別名。

在密教中「(Kanyā)」的象徵是「未開敷蓮華(即蓮華的花苞)」,在《大日經》中蓮華代表「覺(Bodhi)」乃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未開敷蓮華代表眾生本有含藏的「菩提心」,所代表的意義即顯教所云的眾生本具「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佛性(Buddha-dhātu)」、「真如(Tathatā)」、「法性(dharmatā)」,金剛頂瑜伽密教的《理趣經》即以「未開敷蓮華」表示「自性清淨法性(Sva-bhāva-śuddha)」。

日本密教「未開敷蓮華」代表眾生本具的「秘密莊嚴心」,密教即是要令眾生覺知真理而如蓮華開敷般,開顯自心秘密之「無盡莊嚴金剛秘密曼荼羅」。

話說,從今天「九月十九日」到「九月二十六日」一連六天是日本舉辦「彼岸會」的日子。引導先人、亡者前往彼岸「極樂世界(Sukhāvatī)」。九月十九日也正是處女座黃金聖鬥士生日~

處女座的黃金聖鬥士:「所謂『真理(Tathatā)』是深不可測又非常美好之物,遺憾的是,數千百年以來,人們想要碰觸她,但卻遙不可及。然而,現今在處女宮的諸君,將被賜予這個機會去了解『真理(Tathatā)』。」

「覺悟吧!去感受這地上的愛(慈悲)與正義(正法)吧,淨化客塵所染污的心靈吧! 諸君來到這處女宮也算是不容易了,就讓我來引渡你們,切勿迷惘,到妙樂的彼岸去吧!」

tadyathā: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