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阿摩提觀音・獅吼觀音
阿摩提觀音,阿摩提為梵語「Abhettī」的音譯,「Abhettī」意指不受驚擾、不被阻礙、無所嚇阻的女性,因此意譯為「無畏觀音」。
她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難近母(Durgā)」而為四臂乘獅之形象,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畏威降服愚痴無名眾生的獷俗心性,皈依正法,中國佛教天台宗的《摩訶止觀》將獅子無畏觀音菩薩列為觀音菩薩拯救六道眾生的化身六觀音之一尊,而主張她能破除畜生道的三障。
依日本密教儀軌記載,阿摩提觀音的形象為三目四臂,騎乘白獅子座,頭上載寶冠及白蓮花為頭飾,前二手執持鳳頭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魚,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鳥,左足彎屈於獅子之頂上,右足垂下,通身發光燄,面貌慈祥。
騎獅的觀世音菩薩又稱「獅吼觀音」,梵名「Siṃhanāda」,為「Siṃha(獅子)」和「nāda(吼聲、聲音)」所組成,如勝鬘夫人(Śrīmālādevī)所說甚深如來藏正法即稱「獅子吼(Siṃhanāda)」,此外在『女神教(Shaktism)』中「nāda」也代表「微妙之音聲」而為「Śakti(女性力量)」。她的形象為二目二臂,髮高髻戴觀自在王如來冠,面容慈祥,袒露上身,左手持蓮華,右手以扶地印按座,身後並有三叉戟,三叉戟上有捲蛇,足左屈右伸,以自在坐騎在獅子上。
「獅吼觀音」能夠降伏一切毒蛇所生之病苦,是能解除三界病苦的觀音,並且慈悲賜予滿足心願而離苦得樂。她的心真言是『oṃ aḥ hrī Siṃhanāda hūṃ phat』能除各種病障,療癒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