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本月22日至24日舉行秋季神楽祭。
在伊勢神宮内宮神苑之特設舞台表演雅樂之「舞樂」,
雅樂根據演奏型態可區分為「管弦」、「舞樂」與「歌謠」。
管弦指的是單純以樂器演奏。利用笙、篳篥、龍笛等管樂器,箏、琵琶等弦樂器,
以及鞨鼓、太鼓、鉦鼓等打擊樂器來演奏。
舞樂是結合音樂的舞蹈。以來自中國的唐樂伴奏的舞稱為左舞,來自朝鮮半島的高麗樂伴奏的舞則是右舞。
歌謠是以雅樂樂器伴奏的聲樂,又可細分為國風歌、催馬樂與朗詠三種。
古代的日本原本擁有屬於自己的歌舞。直到五世紀至九世紀這段期間,
日本的歌舞與從支那或朝鮮半島傳來的歌舞融合,
雅樂便是集其大成。大寶元年(西元701年),朝廷設置了雅樂寮,雅樂至此更加成熟。
十~十一世紀,連貴族們都開始接觸管弦或舞樂,甚至自己進行創作。
就這樣,雅樂漸漸轉為具有優雅日本風格的一門藝術。
然而中世以降進入武士時代,在漫長的戰亂時期中日漸沒落荒廢的雅楽,使其復興的人便是豐臣秀吉。
統一天下之後,秀吉致力於復興皇室,並在其幫助之下,當時的正親町天皇與後陽城天皇收留了四天王寺(大阪)、
興福寺(奈良)與京都的奏者們,在宮中設立了三方樂所,德川將軍也保留了三方樂所,
讓曾經中斷的雅楽德以復興,演變為現今的雅楽。
22日這一天,在伊勢神宮内宮神苑之特設舞台表演「舞樂」,從淨化舞台的「振鉾(えんぶ)」開始,
緊接著是極樂世界的鳥飛舞姿態的「迦陵頻(かりょうびん)」(如照片)屬於「左舞」,
「迦陵頻」即「kalaviṅka(迦陵頻伽)」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鳥而與Kinnari相似。
「kalaviṅka」在梵文原義是指印度的杜鵑鳥,後來引伸為如杜鵑鳥啼聲般美妙的聲音,
稱她們為「妙音鳥」、「好聲鳥」、「逸音鳥」、「妙聲鳥」。
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
慧苑音義下曰:「迦陵頻伽,此雲美音鳥,或雲妙聲鳥。
此鳥本出雪山,在㲉中即能鳴。 其音和雅,聽者無厭。」
智度論二十八曰:「如迦羅陵頻伽鳥,在㲉中未出, 發聲微妙,勝於餘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
玄應音義四曰:「羯毘,或言羯陵,或雲迦毘,或言加毘, 此皆梵音訛也。
此譯雲迦毘者聲,伽羅者好,名為好聲鳥也。」
可洪音義三下曰:「鶡鵯,正作羯脾也,或雲羯毘,或雲羯鞞,皆梵音楚夏耳。正言迦陵頻伽。」
探玄記二十曰:「迦毘伽鳥者,具云迦羅頻伽,此云美音言鳥。謂迦羅云美音,頻伽云語言。
謂雪山中,一切鳥聲,皆悉不及。又在卵中,即能出聲。」
在得觀自在王如來淨土曼陀羅中kalaviṅka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鳥,又為「極樂淨土之鳥」。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在日本佛教視「迦陵頻伽」為極樂淨土之鳥,其造型即上身為人下身為鳥,相當於「天女」。
在日本神道也有「天女(あまをとめ)」居住在常世國,常世可說就是「極樂淨土」。
雅樂「迦陵頻」的「kalaviṅka(迦陵頻伽)」所指就是「住在極樂淨土的半人半鳥的妙音鳥」。
由少女(或巫女)身著如靈鳥「kalaviṅka(迦陵頻伽)」之衣裝,手持銅拍子舞蹈。
此雅樂表演是作為奉納神明,感謝神恩祈願國家和平。
伊勢神宮内宮之主祭神即太陽女神天照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