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觀音道場法鼓山之三尊觀音&佛光緣蓮華手菩薩

觀音道場法鼓山之三尊觀音。

開山觀音

開山觀音是法鼓山最早的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早在民國74年法鼓山開闢之前,

此尊觀音法像即由全度法師發心塑造,供奉於法鼓山的前身金恩寺大殿中。

她的原始造像是以玻璃纖維材質塑成,但由於制材老舊,無法久存,

聖嚴法師有感於此尊觀音見證了法鼓山篳路藍縷的創建過程,於是依原比例重新翻塑成銅像,

並命名為「開山觀音」,以紀念這段開山因緣。

開山觀音的法像為跏趺坐於蓮華座,頭戴化佛冠、頂披頭巾,垂及雙肩,

胸乳飾瓔珞,衣袖、下裳褶紋厚重繁複。

左手握著淨瓶,右手輕持楊柳枝,象徵以「甘露(amṛta)」滋潤大地眾生。

在法鼓山中,她的法門行願為《大悲心陀羅尼經》,俱能圓滿一切願心,遠離病難,

長壽豐饒,乃至於圓成無上正等正覺,都能滿願。

來迎觀音

來迎觀音之神情就如一位許久不見孩子的慈母,以無比的慈悲,親切迎接孩子歸來;

也像是一位因孩子迷途而時時憶念的慈母,以無比的毅力尋找孩子回來;

因為迎子的喜悅、尋子的熱切,所以命名為「來迎觀音」。來迎有歡迎、接引的意思,

「來迎觀音」即是歡迎所有相信觀音願力的眾生,也主動來到人間接引眾生」。

因此不論是善人或惡人,不論信或不信仰觀音,只要誠心希望得到觀音的救助,

觀音隨時隨地都會以妙化身出現在我們身旁,讓人平安、脫離苦惱,

表現出現觀音菩薩的慈悲與願力。

 來迎觀音法像為青銅鑄造,造型取材自中國宋朝的觀音造像,

頭戴寶冠、髮絲垂肩,胸乳配有瓔珞飾物。

她的姿態為立姿站在蓮花座上,衣帶微微飄動,一腳往前,另一腳則略抬腳跟在後,

有輕移的動感,表現出遊化人間的意涵。

她的法門行願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

觀音亦名觀自在,她深入般若波羅蜜多即「超越煩惱的此岸到究竟清淨彼岸的智慧」,

而得「自性清淨法性」所以對她而言能夠「心無罣礙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對於一切眾生,她能觀一切世界的音聲自在,能循聲救苦,處處應現,

即法華經所言體得聲音曼荼羅之究竟觀世音菩薩而普門示現自在。

祈願觀音

祈願觀音之名是因為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大菩薩(偉大的覺有情),

不分你我、有求必應,只要發願請觀音菩薩救濟,也是希望藉由參訪信眾的祈禱、發願,

能讓社會多一份平安,讓世界少一些苦難。

祈願觀音的法像造型屬於唐密風格,三層高聳的寶髻,眼眉細長的秀麗五官,

簡單的瓔珞掛飾,加上半跏垂一足、一手上舉、一手置膝的自在坐姿。

她的姿態具有很深的涵義:右腳著地,象徵隨時準備救濟眾生;

微傾著頭,垂目微笑,則似靜靜聆聽眾生的煩惱和願望;

左手持淨瓶,右手隨眾生演說佛法,

彷彿是聽見人們的聲音,灑下慈悲甘露,使人們洗淨塵垢、遠離煩惱。

儘管觀音傾聽每一位眾生願望,拔除世間苦難,但她的表情卻永遠是清新、自在,

意謂觀音菩薩任何時候都能自在化世。

觀音菩薩可說是與娑婆眾生最具因緣的菩薩,人們只要感到恐懼、害怕,或遇急難時,

都會自然而然持誦觀音菩薩聖號,如同溺水時的救命舟筏。

祈願觀音的法門行願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她聞聲救苦,一切有情眾生的種種聲音,不論是苦、樂、悲、喜皆能剎那聽聞,並普遍地施以救拔;

即使眾生不知向誰求救,她也能以「心聞」了知,了了遍知。

顯示出「普門」-普遍大開慈悲之門的意義,也顯現觀音菩薩的「大悲心」。

觀音道場法鼓山認為觀音菩薩能聞聲救苦,與她修持《楞嚴經》所提及的耳根圓通法門深有關聯。

祈願觀音殿所懸的「入流亡所」就是來自中國人編寫的《楞嚴經》的經句而來,

即「聽聞而融入所聽聞的音聲之中,進入了被聽的聲音之流,此聲已為無聲之聲,

進入無聲之聲的音流中而忘掉自己是在音流之中,而反溯至法界實相真如。」

真言宗則言「五大皆有響,十界具言語 六塵悉文字,法身是實相 。」

祈願觀音殿之殿外則寫有「觀世自在」,取自《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

如經句「觀世自在者,光色如皓月」,乃觀自在菩薩別名,又名「蓮華手(Padmapani)菩薩」

唐朝一行禪師所撰《大日經疏》卷五記載:「觀世自在者,即是蓮華部主。

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

如《大日經疏》所表示「觀音為蓮華三昧門之首而為蓮華手,增益方便。」

(法鼓山參拜三觀音後,前往佛光緣美術館,其中的蓮華手菩薩。)

所謂「增益」即增加世間與出世間的利益回報,也包括人與人彼此情感的增進,

也就說「敬愛法」也被包括在大悲胎藏生之「增益法門」之中,總而言之令人幸福的意思,

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也正是「增益方便」。

最後也參拜了松山慈祐宮,並欣賞了建築雕刻與交趾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