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The king of Serpents-Basilisk

還是將「ケイオスラビリンス」裡角色們Cosplay的幻獸介紹一下好了...

這些也是相當有趣的材料。

Basilisk

古希臘語稱其為βασιλίσκος [basiliskos]),

名稱來自「βασιλεύς(basileus)」也就是「little king」的意思,

為眾蛇(Serpents)之王,所有的蛇(Serpent)皆畏懼Basilisk。

根據古代羅馬學者Pliny the Elder的《Naturalis Historia》中的記載,

北非沙漠中住著一隻叫做Basilisk的Serpent。

這種蛇身長只有30公分左右,移動時像眼鏡蛇般挺起上半身前進。

頭上白點如同代表王冠般(或說是羽狀冠),

當牠嘶吼時所有的蛇(Serpent)皆逃離,因此為眾蛇(Serpents)之王

牠的視線能致人於死地,只要被看一眼就會死去。而吐出的氣息也帶有劇毒,

能使草木枯萎,石頭燒爛,甚至讓飛鳥掉落。

若想以長槍刺擊,毒性則會透過槍身傳到人身上而使人中毒身亡。

如此可怕的Basilisk,卻害怕公雞的鳴叫聲,並且對牠是十分致命的弱點。

有趣的是到了中世紀,Basilisk則為雞身蛇尾的模樣而與「Cockatrice」有所混同。

至於「ケイオスラビリンス」中的Basilisk則顯然是「飛龍模樣」。

然而如同奧維德在《變形記》混用「Serpent(蛇)」與「dragon(龍)」,

因此「ケイオスラビリンス」將「Basilisk-The king of Serpents」造型設計為「dragon」倒是可接受,

進而成為如西洋故事中磐旋於塔之飛龍也是可理解的(順便一提IZUMO3亦是如此設計)。

順便一提在英國的的一種「龍(dragon)」被稱為「wyvern / wivern」。

「wyvern」一詞源自撒克遜語「wivere」,指「毒蛇」(viper)。

它們被描繪為似龍而小,僅具雙足,爪趾如飛禽,雙翼披鱗或帶羽,尾生倒刺或呈蛇狀。

在紋章學中,「wyvern 」則象徵為「敵意」。

至於她的特殊技能是「邪眼」所具石化的能力則是來自「Basil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