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大和朝廷的崛起與古墳的出現

日本最古老的纏向石塚古墳
今天的神道與天皇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追根究底,是因為皇室的祖先,也就是伊勢神宮的天照大神,被視作為「八百萬神」-也就是日本眾神的領導者。這樣的主張,在六世紀初期大和朝廷的急速成長當中萌芽,而後這個概念在七世紀末期律令制統治的發展當中得到完全。


根據最新的考古學成果,大和朝廷並非於西元220年構成,因為最古老的古墳,奈良縣櫻井市的纏向石塚古墳即出現該時期。纏向石塚古墳的周圍,存有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纏向遺跡。


這個具備相當大影響力的遺跡位於奈良盆地東南部,旁邊就是被視為神聖之山的三輪山。

一種說法說明古墳與三輪山之關係-認為建立纏向遺跡的人們,賦予了統治自己的首長(三輪王權?),負責祭祀三輪山之神-即聚集在山裡的精靈們的最高祭司的地位。而當首長死去後,其靈魂就會成為三輪山的精靈之一。基於這樣的想法,當時的人們便建造了人工造成的山-古墳,作為三輪山之神的祭場之一。同時人們也在首長或是王族的古墳舉行祭儀神明,此即為「首長靈信仰」。這樣的信仰也延伸至後來的大和政權,大王將自家祖神視為三輪山的大物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