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魏志・倭人傳ー邪馬臺國

邪馬臺國約為存在於西元2世紀初至3世紀後期。

在邪馬臺國內,已有上下尊卑區別”尊卑更有差序,足相臣服。”

也出現了階級區別,有稱為「國大人」和「大人」的貴族統治階級,

有隸屬於「大人」的被統治階級「下戶」,

還有更為低賤的可作贈品的「生口」和可作為殉葬品的「奴婢」。

邪馬臺國已形成國家機構。國家最高統治者為王,”其國亦以男子為王”,

以後經內亂”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弥呼”。

在女王卑弥呼統治時期,其下設輔臣”有男弟佐治國”。

女王卑弥呼居城池內,還有常備軍守衛。"居住宮室樓官,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中央一級的官吏,還有分管政治、貿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

邪馬臺國已有租賦制度,”收租賦,有邸閣”;也有刑罰,

”其犯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家族。”

邪馬臺國還監督與控制著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國,

如「斯馬國」至「倭國」的21個小國和「伊都國」等。

女王卑弥呼曾多次遣使曹魏,並受到魏明帝的冊封,稱「親魏倭王」。

卑弥呼女王死後,葬儀隆重,”大作塚,徑百餘布,殉葬者奴婢百餘人。”

根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有關邪馬臺國的記載表明,

可知邪馬臺國已是控制相當大地域的階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