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多巴胺驅動


 印度神話的慾望之神迦摩,慾望就是生命行動的驅動力可說相當於「多巴胺驅動」。
多巴胺驅動
多巴胺驅使我們去填满我們的脑笔和胃口。省殖個照力不停止時,它會使我們上癮。
多巴胺的力量在於它可以激發思想、成覺,以及跟外界有意義的事情,它把事情综合
起来一看到一個美女就會馬上想到去跟她上床·想到食物就渴笔馬上嘴裡有東西可以
吃它鼓霜我們去看到事情之間的關聯和型態,它可幫助我們認藏我們的目標,並号引導
我們的行為朝目標前進·太多或太少的多巴胺(或是對它太敏感或不敏威)都會有很大
葡圍的效應出來。
太多多巴胺時,它鼓勋我們去看到不存在的聯結和型態一大腦中太多的多巴胺會使
人產生幻覺和魔幻的思想。如果跟運動有關的區域多巴胺太多時·這個人會有不可控制
的動作出來,像妥瑞氏症的人就是如此。如果在憂心迴路(worry circuits)多巴胺不平衡
時,它會引起強迫症的行為,太過興奮、極樂的感覺,誇大事情的意義(躁症)。

如果多巴胺不足,它會引起颤抖,沒有辦開始一個自主的行為(巴金森症就是多巴胺
不足),它會使病人沮喪,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懶散,提不起精神,覺得很憂鬱、僵
直,不喜跟人來往、退縮(精神分裂症的負面症状),不能持續注意一件事(成人型的
注意力缺失症),會渴望某個東西,但又會在人群中退缩。


很多强迫行為和情況跟不能抑制衝動有關。有些顯現出来的是無法中斷的思想,一直在腦海中反芻,而其他的是以遍度的自我傷害或社交上不可接受的行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