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桃園鎮安宮的七仙女壁畫。右上&右下:台南開隆宮七娘媽。右中:新竹竹蓮寺的七娘夫人。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乃中華民族的「七夕節」,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於鵲橋相會的日子,在台灣民間信仰稱「姫女」為「七夕媽」、「七娘媽」也就是「七星孃」,奉為孩童的保護神。
.png)
以前台灣醫藥衛生不發達,幼童營養不良,防疫力不夠時常遭受疾病纏身,幼童的死亡率頗高,台灣人民咸信七娘媽對於幼童特別關懷照顧,因此,小孩身體虛弱或有病纏身時,即到七娘媽神前祈願,將幼童給七娘媽做契子契女。
我小時候也是以七娘媽作為契母,藉由女神祝佑平安長大,並且以古錢,串紅絨線為絭,懸於頸上,俗稱『捾絭』,每年七娘媽誕辰(農曆七月初七)時,祭拜七娘媽,直到平安長大至十六歲那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祭拜七娘媽後,才將掛在頸上的神絭拿掉,此稱『脫絭』。
在七夕這一天,台灣民間祭拜「織女(七娘媽)」,設案門前,陳「軟粿」、圓仔花、雞冠花、 樹蘭花、生果、脂粉、胭脂、絨花及麻油雞、油飯、牲醴等,祈求多子多錢。
油飯是用黑麻油、酒和雞肉、糯米等煮成,原是婦女生子後餽贈親友之物。 胭脂、香粉及圓仔花,在祭祀後,投向屋頂,代表贈給織女。
日本的七夕
日本受我國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七夕節,日文「七夕」訓讀為「たなばた」,乃是將日本神神道的神聖的織女「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與中華文化的「七夕」習合,即由中華文化的星辰信仰、牛郎織女傳說,及乞巧奠習俗等傳入日本後, 與日本固有的「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豐年祭、祓除災厄等民俗信仰結合演變而成的。
古代日本在七夕,即七月七日夜為了要迎神,迎接遠道而來之神靈而在水邊搭個棚子, 由稱為「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的神聖巫女進行紡織布之儀式以迎請神靈。
迎神的巫女「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為象徵與神婚的處女(一夜妻),即為「神座」亦被視為「神(かみ)」, 如亦有神社祭祀天棚機津女命,也就是巫女之神格化。成為神座的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會賜予村莊恩惠與祓除罪穢災禍, 第二天舉行漂流送神出海(七夕送り)的儀式,並將罪穢災厄一律放流至根國淨化。
我國的七夕習俗主要是女性向織女乞巧之乞巧奠習俗,傳入日本後則為女性會向織姫乞巧、文人則寫詩歌來向織姫祈求書道、文筆進步,後來隨時代演變下,織姫成了實現一切心願的女神,人們會在短冊上寫上任何心願,掛在笹竹祈求願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