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桃園鎮安宮的七仙女壁畫。右上&右下:台南開隆宮七娘媽。右中:新竹竹蓮寺的七娘夫人。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乃中華民族的「七夕節」,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於鵲橋相會的日子,在台灣民間信仰稱「姫女」為「七夕媽」、「七娘媽」也就是「七星孃」,奉為孩童的保護神。
以前台灣醫藥衛生不發達,幼童營養不良,防疫力不夠時常遭受疾病纏身,幼童的死亡率頗高,台灣人民咸信七娘媽對於幼童特別關懷照顧,因此,小孩身體虛弱或有病纏身時,即到七娘媽神前祈願,將幼童給七娘媽做契子契女。我小時候也是以七娘媽作為契母,藉由女神祝佑平安長大,並且以古錢,串紅絨線為絭,懸於頸上,俗稱『捾絭』,每年七娘媽誕辰(農曆七月初七)時,祭拜七娘媽,直到平安長大至十六歲那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祭拜七娘媽後,才將掛在頸上的神絭拿掉,此稱『脫絭』。在七夕這一天,台灣民間祭拜「織女(七娘媽)」,設案門前,陳「軟粿」、圓仔花、雞冠花、 樹蘭花、生果、脂粉、胭脂、絨花及麻油雞、油飯、牲醴等,祈求多子多錢。油飯是用黑麻油、酒和雞肉、糯米等煮成,原是婦女生子後餽贈親友之物。 胭脂、香粉及圓仔花,在祭祀後,投向屋頂,代表贈給織女。日本的七夕
日本受我國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七夕節,日文「七夕」訓讀為「たなばた」,乃是將日本神神道的神聖的織女「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與中華文化的「七夕」習合,即由中華文化的星辰信仰、牛郎織女傳說,及乞巧奠習俗等傳入日本後, 與日本固有的「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豐年祭、祓除災厄等民俗信仰結合演變而成的。
古代日本在七夕,即七月七日夜為了要迎神,迎接遠道而來之神靈而在水邊搭個棚子, 由稱為「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的神聖巫女進行紡織布之儀式以迎請神靈。迎神的巫女「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為象徵與神婚的處女(一夜妻),即為「神座」亦被視為「神(かみ)」, 如亦有神社祭祀天棚機津女命,也就是巫女之神格化。成為神座的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會賜予村莊恩惠與祓除罪穢災禍, 第二天舉行漂流送神出海(七夕送り)的儀式,並將罪穢災厄一律放流至根國淨化。我國的七夕習俗主要是女性向織女乞巧之乞巧奠習俗,傳入日本後則為女性會向織姫乞巧、文人則寫詩歌來向織姫祈求書道、文筆進步,後來隨時代演變下,織姫成了實現一切心願的女神,人們會在短冊上寫上任何心願,掛在笹竹祈求願望實現。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