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梵篋』與『羂索』之白衣觀音


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譯《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云:「畫聖者半拏羅婆悉儞菩薩(白衣觀自在母也)髮亦上結,寶冠種種寶衣以為莊嚴,著白色衣、天衣為黑、左手持棒或持羂索、右手執於般若梵夾。」
「聖者半拏羅婆悉儞」之梵語為「 Āryā Pāṇḍaravāsinī」,不空三藏註云「白衣觀自在母也」。梵語Āryā即「神聖女性、聖女尊」,梵語「Pāṇḍaravāsinī」即「白衣觀自在母」,不空三藏又將她譯名為「白衣觀自在」、「白衣觀世音」,參見不空三藏所翻譯的《都部陀羅尼目》即云「蓮花部白衣觀自在以爲部母」,以及不空三藏所翻譯的《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洛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云:「伴陀羅嚩子尼是白衣觀世音菩薩也」。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記載蓮華部母白衣觀世音的形象為「髮上結,寶冠種種寶衣以為莊嚴,著白色衣、天衣為黑、左手持棒或持羂索、右手執於般若梵夾。」
「髮上結」即高髻髮冠,梵語為jaṭā makuṭa,即是纏結頭髮(jaṭā)纏繞成聖冠的樣子,髮冠(jaṭā makuṭa)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是大自在天濕婆神與大自在女神烏摩的標誌,代表極三界大自在、一切智智瑜伽自在。
「著白色衣」即與白衣觀音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穿著白衣之女尊相應。白衣代表「妙法白蓮華」、「淨白菩提心」、「大悲胎藏」,萬德莊嚴由白衣觀音之妙女身所出生。
「左手持棒或持羂索」日本密教所傳以持羂索為主,羂索代表不捨眾生——「以悲愍故,以愛念繩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
「右手執於般若梵夾」,代表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因此《覺禪鈔》稱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根本母」。
澄豪所撰《 總持抄》記載『梵篋』也是白衣觀音之三昧耶形,表一切法門皆納此梵篋而為妙法諸法實相之理,梵篋乃五大所納,其內之法門為識大而為六大無礙、 八萬四千法不離其一身,三密速顯而開自身即身成佛,她以清淨天衣白絹遍覆身體,乃色心不二之理體,「色法」為她所覆白絹,「心法」即她褪去白絹所顯之妙女體,而為『實相般若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