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FGO】卑彌呼其之(八)──「縁結び」


在『超古代新選組列伝 ぐだぐだ邪馬台国2020』中一個像信長的埴輪告知「2020 十之月 邪馬臺國滅亡」而揭開故事序幕,之所以設定在十月是因為新曆十月沿用舊曆十月之別稱「神無月((かんなづき)」之名使然,傳說在這個月,天地八百萬神祇會集結在出雲大社召開會議(「神議り(かみはかり)」),因此除了在八雲立出雲國之外,全日本的神明(除了留守神外)都不在原本的居處,因此稱為「神無月(かんなづき)」。另一方面,出雲則把十月稱為「神在月(かみありづき)」,因此可說一年十二個月,出雲皆為「神在(かみあり)」。 在舊曆10月11日起到17日的七天中,大國主神之出雲大社會舉行迎接全國神明的「神在祭」,在這段期間中,出雲大社是全國神明的御旅所(原本的神社之外的停留場所), 由太陽女神天照大神與出雲大國主神於出雲大社開會討論「幽事(冥冥之中所決定之事)」。 「神在月」又稱「神有月」,另有一說認為「有」字拆開就是「十月」。 民間俗說(其實出雲大社本身也推廣)天地八百萬神祇於出雲所舉行之「神議り(かみはかり)」, 會將看不見(=幽事(かくりごと))的男女彼此之「縁(えにし)」連結起來(縁結び)也就是共結連理, 這就是出雲大社被稱為「縁結び」之神的緣由。

在『超古代新選組列伝 ぐだぐだ邪馬台国2020』中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和弟弟則是從『幽世(かくりよ)』招喚至邪馬台国,成為英靈來阻止邪馬台国即將面臨的毀滅,另一方面在常闇之洞的在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則招喚「藤丸立香(未來君)」前往邪馬台国拯救國難。藤丸立香(未來君)也可說是光之巫女卑彌呼等待千年的命運之人呢,在個人空間中卑彌呼的語音:「未來君你有沒有喜歡的人?你問我?我嘛,身為女王是吧……所以說,有嗎?嗯……怎麼這麼含含糊糊的。對了,我給你占卜吧!……我基本上是百發百中的喔,但是在關於這種事就沒中過……不對不對,再怎麼說也……我可是女王啊。我跟未來君怎麼可能……呃,以防萬一占卜一次吧……啊,什、什麼時候來的?啊不是不是,這個……怎麼說呢……哦……啊對了!我在預言世界末日的事!總之不是什麼大事啦!不是啦。」可見卑彌呼與男主角的「縁結び」!

「從此方至彼方,行於漫長路途上的人啊。但願何等黑闇都無法讓你閉上雙眼,從彼方至此方,就以吾身之光,照亮汝前行之路吧。簡單來說就是,我會和未來君生死與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