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宗像大社「高宮神奈備祭」

宗像大社

宗像大社秋季大祭之10月3日舉行「高宮神奈備祭(かんなびさい)」,所謂「神奈備(かんなび)」即神靈降臨、坐鎮的神聖之山、林,高宮祭場為宗像三女神所降臨之聖地。 在神社尚未發展出社殿之前,即在此以岩石排列設神籬、磐境祭祀三女神,高宮祭場保留了古代祭祀遺跡,為日本國內罕見的古代祭壇。

此祭乃是向三女神感謝秋祭大典之齋行順利,巫女於浄闇之夜奉納巫女神楽「悠久之舞」以祈佑更新靈力的三女神之御稜威無窮無盡。

宗像三女神乃太陽女神天照大御神與素戔鳴尊姊弟誓約所生之女兒。天照大御神命令她們降臨至筑紫洲。 告諭她們「汝三神宜降居道中,奉助天孫,而為天孫所祭也。」於是領受母親命令的三女神便從天而降,來到宗像這塊土地,即現在的宗像大社。

另一說,天照大御神令三女神降臨宇佐嶋,即現在宇佐八幡宮所祭祀之姫神, 現在則居於北海道中,即現在的宗像大社。 宗像大社分為九州本土(邊津宮)及大島(中津宮)、 玄界灘的沖之島(沖津宮、奧津宮), 其中市杵島姫神坐邊津宮、 湍津姫神坐中津宮、田心姫神坐沖津宮。 三地自古以來就是連結九州與朝鮮半島的海上交通要地, 因此,宗像三女神即為大海與航道乃至道路、交通的守護女神。 三女神又稱為「道主貴(みちぬしのむち)」為司掌道路的「尊貴的道路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