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節分・魔滅(まめ)

 所謂「節分」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冬盡春來的季節轉換之際,根據陰陽思想的說法,認為是正處於陰陽尚未調合時期,陰陽不調和就容易生疫鬼、癘鬼,

所以必須舉行驅鬼的儀式「儺」,以祈求平安。在日本則在節分發展出舉行「灑豆驅邪」的儀式。即在「節分」之夜,事先預備好炒熱的大豆,然後把玄關的大門打開,

面朝外,口中邊喊「鬼は外」,即鬼啊!出去之意。邊把大豆作投擲狀,朝門外打,之後快速把門關上,意思是不要讓鬼進來。大門關好後,然後,在家裡邊擲大豆,邊喊「福は內」,即「福呀!留在家裡面」之意,再把每個房間的門窗打開。

據說鬼很討厭桃子和豆子,《古事記》便記載伊邪那岐以桃子擊退黃泉諸鬼之橋段,認為桃子能驅除邪氣;

日本「節分」用豆子把鬼當成災禍的象徵來加以消除,稱為「追儺」。乃是源於中國的大儺,其中桃子能驅邪也是源自用漢代大儺所用來驅鬼逐疫的桃弧棘矢。日本過去曾定「立春」為一年的開始,節分就是一年最後一天即「大晦日」,因此中國的大儺在平安時代傳至日本便成了大晦日的「追儺」儀式,

*追儺[大晦日]:為了消除一年的邪氣,在宮中舉行的儀式。

由大舍人寮的舍人假扮成鬼,另有二十人的童子作為方相子(追鬼之人),

用「桃木弓」和「葦矢」追打鬼怪。

室町時代以後,逐漸改為以撒豆來驅除惡鬼,這是基於日本的穀靈信仰,相信穀物宿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除了可以用來維持人的生命外、也可以用來驅邪、趕鬼;又「豆子」的日語「まめ」與「魔滅」同音,具有『滅除魔鬼』的意義

另一方面,鬼也不見得都是惡鬼,也有好鬼,在這種情況就是要喊「福在內、鬼也在內,惡鬼出去!」。

《鬼滅之刃》中不幸變成鬼的妹妹禰豆子就是善良的鬼,而且她就如「魔滅(まめ)」的豆子一樣能夠滅除惡鬼!!

值得一提的是,在動漫《鬼滅之刃》藤之花能提煉出殺鬼之毒,這樣的設定是因為『藤』是"豆科"紫藤屬的植物,如前述『豆』的日語與『魔滅』同音為『まめ』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