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熊野那智大社「節分」之準備

熊野那智大社

所謂的「節分」,顧名思義,就是季節的分界,中國古代曆法,

一年除了有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二十四節氣之分。

所謂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間隔,

用以表示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在農耕生產上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古代中國夏曆的特色。

陽曆二月四日為「立春」,立春前一日是冬季的最後一天,便稱之為「節分」。

在陰陽五行思想下,每當季節轉換時,例如由冬轉春之時,正是處於陰陽不調合期,

因冬屬陰、春是屬陽,冬末春初的季節轉換期,因剛剛進入春天,

故尚屬陰氣興盛陽氣衰微,根據「陰陽調合萬物興」的哲理,

此時陰盛陽衰,陰陽不調合,易生癘鬼,故必須舉行如「大儺」的驅鬼儀式,

以祈求平安。日本的「節分」,就是在這種思想下所發生的產物。

因此,趕在2月3日節分之前,那智勝浦町那智山的熊野那智大社,

為避災驅厄而進行製作「鬼面(きめん)札」(長45cm寬35cm)。

画仙紙所繪的是被注連繩所圍住動彈不得的青鬼與赤鬼,

神職將版畫細心上墨後刷印,之後由巫女蓋上社印完成,

共製作600份,讓參拜者帶回家中貼在牆上保平安。

熊野那智大社的主祭神是大自然母神-「熊野牟須美大神=イザナミノミコト」亦為熊野結大神。

「熊野(くま)」指為「神秘」,「牟須美(もすみ)」則為孕育大自然萬物的「產靈(むすひ)」之意,

產靈即是「產出生命」為孕育萬物的生殖力與大自然生命力的神格化,也是男女結合孕育新生命之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