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田神

自古以來,日本的農民住在平地,把山視為神界,而且山神會來回於村中-

有這樣的稻靈信仰。例如新潟縣的作神信仰,在3月16日,山神會來到村中,成為田神;

田神會在11月16日回到山中,成為山神。這兩天稱為「迎接田神」和「送田神」。

有些地方稱迎田(稻)神為「さおり(早降り)」,送田神為「さのぼり(早上り)」。

*「さ(早)」為稻神的意思,又日本女性名字「さおり」,漢字則表記為「沙織」、

「紗織」、「佐緒里」等等,這女性名即來自於此儀式名「さおり(神降り)」。

迎接田神時,會在一大早以搗麻糬的聲音呼喚田神下山,

秋天時再以搗麻糬的聲音把田神送回山中。田神在佐渡稱為「社日大人」,

在鹿瀨村是「粒之神」,在津川町則稱為「さ神」。

在能登地區,田神不會變成山神,會在村子裡過冬。

因此送迎的活動和其他地區相反:春天時把田神從家中送稻田裡,

秋天時迎接田神住在家裡過冬(饗之祭)。

此外,有些地區眾神前往出雲大社的神無月時,會有留守神幫忙照顧當地。

因此柳田國男認為,田神並非是單純的山神,而是祖靈神。

對種植必須在半濕地耕作稻米的農民而言,山是珍貴的水源來源,亦被視為祖靈回歸山上他界。

佛教傳來之前的日本,除了土葬和火葬之外,也有把死者放在山中的風葬。

山在平時是除了獵人、採礦者、燒炭者等山中居民之外不能進入的禁地。

現在所謂解除登山禁忌的山開,原本是山岳信仰系神社用來迎接山神,在卯月(四月) 八日舉行的開山祭。

此外,讓山神回山中的那天,稱為山閉。

初午是和稻荷信仰結合在一起的迎田神儀式。以伏見稻荷大社為首,全國的稻荷神社都會舉行祭祀。。

稻荷神社祭拜的御祭神宇迦御魂神即稻靈女神亦為農耕之神,初午即為迎接稻靈女神到田裡的儀式。

傳說二月的第一個午日,田神會乘著馬,由狐狸在前方領路(御先)下山。

伏見稻荷大社則傳說為稻荷大神=宇迦御魂神鎮坐稻荷山之紀念日而舉行初午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