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伊勢神宮櫻花綻放

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淡墨桜(うすずみざくら)、神代桜(ジンダイザクラ)綻放,

宣告春天的來到。

伊勢神宮為日本國地位最為崇高的神社,日本國的國家宗廟。

平安時代後期(1161年),下總國的豪族源義宗在寄進莊園的寄進狀便有以下的內容:

「是大日本國者,總為皇太神宮豐受宮御領之故也, 葦原中國則是也,此國者總根本,當宮御領也。」

日本國皆為伊勢二所大神宮之領地。

伊勢神宮內宮皇大神宮之主祭神為太陽女神-天照坐皇大御神(大日孁貴)

伊勢神宮外宮豊受大神宮之主祭神為五穀與守護食、衣、住的女神-豐受大御神(豐宇氣媛命)

伊勢神道云:「天照大神則主火氣,而和光同塵;止由氣大神則主水氣,而萬物長養也。

故兩宮者,天神、地祇大宗,君臣上下元祖也。唯天下大廟也,國家社稷也。」

在神本佛迹的思想下,認為伊勢兩宮則胎金兩部太祖,胎藏界乃物質世界、金剛界乃精神世界。

天照大神為萬物之本體,度萬品.世間人兒,如宿天照大神母胎之內;

豐受大神為生化本性的金剛神,本性如金剛不朽不燒,不壞不黑,

無內外表裏,人們皆承受豐受大神之本性,遵守混沌之始的本性而清淨正直。

日本佛教界曾主張日本為佛國土,認為日本的眾生是依仗佛威、神力才得以安生-

「見說,從是東方,過八十億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土,名云大日本國,

神聖其中座,名曰大日靈貴。當知受生此國眾生,承佛威神力,與諸佛共遊其國」

對此,伊勢神道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神國思想。《倭姬命世記》中有如下記載:

「吾聞,大日本國者神國也,依神明之加被,得國家之安全;依國家之尊崇,增神明之靈威。」

日本國並不是佛加護的「佛土」,而是受神明(天照大神與豐受大神)庇護的「神國」。

又伊勢神道《寶基本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神道則出混沌之界,歸混沌之始,

三寶(注:指佛教)則破有無之見,拂實相之地。神則罰穢惡,導正源。佛又立教令,破有想」。

文中的「有無之見」,系指宇宙觀。《伊勢二所大神宮神名秘書》是這樣解釋「有」、「無」的:

「無名則天地之始,或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有名則萬物之母,

或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陰陽,有柔剛,是其名也」

神道是由無形的混沌世界開始的,所以神道始於「道」。

宇宙是由無形向有形發展的,陰陽相配而成有形天地。這是宇宙世界的基本法則,

然而佛教卻違背這一法則,這是佛教的最大過錯;

在神代世界,神心聖潔、正直。神道宣導「罰穢惡,導正源」,「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

構建神聖的世界,然而佛教卻把這一理想和願望(「有想」)給破壞。因此神佛是無法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