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豐稻魂女神(とようかのめのかみ)

豐受大神(とようけのおおみかみ)=豐宇氣毘賣神(とようけびめのかみ)=豐食姫神(とようけひめのかみ)

=豐宇賀能賣神(とようかのめのかみ)=豐稻魂女神(とようかのめのかみ)

=倉稻魂命(うかのみたまのみこと)=宇迦之御魂神(うかのみたまのかみ)

=屋船豊宇氣姫命(やふねとようけひめのみこと)=稻靈(いなたま)。

她亦為「御饌津神(みけつかみ)」=御膳魂(みけつむすひ)。

亦視同「保食神(うけもちのかみ)」=「大宜都比賣(おおけつびめ)。

亦名「稻荷大神(いなりおおかみ)」。

豐宇賀能賣神(とようかのめのかみ)即豐稻魂女神(とようかのめのかみ),

她的故事記載於《丹後國風土記》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羽衣天女之傳說,

又天女豐稻魂女神擅長釀酒「天女善為醸酒飲一杯吉萬病悉除也ト」所謂醸酒,

祭祀豐稻魂女神的多久神社解釋為「口噛み酒」,

即天女將米在口中咀嚼過後進行發酵而成的「酒」,又製造酒的行為-「醸す(かもす)」,

其發音與噛む(かむ)相近,正是因為最原始的酒是以咀嚼的方式來製造之故,在麴被發明出來以前所製造的穀物酒,

就是由巫女把穀物放在口中咀嚼過後進行發酵而成的「口噛み酒」,

一說「噛む(かむ)」也與「神(かみ)」系出同源。

而酒與神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古代,把原本是食物的穀物,變成帶來陶醉感的酒,

這種發酵現象,在當時被視為超越人類智慧的神靈行為。而製作「口噛み酒」的豐稻魂女神也被為酒之祖神。

在古代只有稱為刀自(とじ,女性戶主とぬし,主祭祀)的女性才能製酒

(例如出雲國祭祀神產巢日神的神魂大刀自),並把酒賜給人們。

酒所帶來的酩酊效果,是可以感到神的「ハレ(晴)」即非日常=神聖的世界入口,

因此祭祀一定要獻上神酒。在神道中,有和神吃同樣食物以分得神的靈性以即將稻靈納入體內的「神今食」。

神酒即作為神靈賜予的食物,在祭祀最後由神職人員或巫女授予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