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鹿島神宮神幸祭巫女舞

鹿島神宮

九月一日鹿島神宮舉行神幸祭,及神靈之御幸(神靈之行臨),

神靈之依り代移座至神輿於該神靈之氏子之地域御幸(相當於台灣宮廟的繞境),

當時在奉納神輿之行宮舉行祭儀,並且由巫女奉納巫女舞。

鹿島神宮是全國約600間鹿島神社的總本社,為常陸國之一宮。

與香取神宮、息栖神社合稱東國三社。

主祭神武甕槌神曾領受天照大神之命令,與經津主神(香取神宮之主祭神),

在天孫降臨之前與大國主命交涉禪讓事宜,最終平定國土。

鹿島神宮從創立以來,就與香取神宮同為大和朝廷的前線基地,對抗蝦夷族人。

鹿島神宮又被奉為武神,自古受到皇室與藤原氏的崇敬,

自鎌倉時代以後更不斷受到朝廷進獻的神殿、樓門、寶物、神領。

日本各地武術道場亦設置神棚祭祀「鹿島神宮武甕槌大神」與懸掛寫有神名之掛軸以庇佑武道昌隆。

鹿島神宮除了能守護武運、鎮護家國之外,還反映往昔鹿島參拜之旅的習俗,

能保佑交通平安、旅途順遂。

值得一提的是鹿島神宮國寶館中珍藏的「布都御魂剣」或稱「平国剣(ことむけのつるぎ)」(安國定邦之劍)

為直刀・黒漆平文大刀拵(ちょくとう・くろうるしひょうもんたちごしらえ)

乃是武甕槌神用來平定國家使用的神劍,在神武天皇於熊野遇難時,曾以此劍解困。

鐵製刀刃長為2m24cm,推測鍛造於奈良時代。

(神楽學園記的布都御魂劍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