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気多大社設置茅輪

気多大社

能登国一宮氣多大社於神門設置直徑三公尺長的大茅輪,

此大茅輪乃是作為大祓式穿越茅輪以祓除半年累積之用。

氣多大社之茅輪特殊處在於以五色和紙(赤、黄、白、紫、緑)纏繞,五色即象徵五行。

「夏越なごし大祓式」訂於30日下午六點半開始。

氣多大社之祭神為能登國之建國神「氣多大神」=大國主命,

夏越祓之「鑽茅草圈」(即「萱草(カヤ)」編成的草圈),

乃是源於『備後国風土記逸文』中武塔神的傳說衍生而出的風俗習慣,

昔、北海有位武塔神,迎娶南海女,途中日已暮,遂就地求宿,時遇蘇民將來兩兄弟,

哥哥貧窮弟弟富裕,富裕的弟弟拒絕武塔神的借宿,貧窮的哥哥則爽快應允並以僅有的栗飯盡力招待。

幾年後,武塔神帶著自己的八個孩子來道謝並對貧窮的哥哥說:

為了報答你昔日的招待之恩,你可叫家人用茅草結圈掛在腰上。

貧窮的哥哥知其言,是夜除了蘇民將來之一女以外皆死。

如是,武塔神自稱速須佐雄能神,並告訴貧窮的哥哥說:

希望你轉告子孫,日後如有疫病流行只要腰著茅草圈即可免。

所稱「速須佐能神」即「すさのおのかみ」,因此視作與スサノオ為同一柱神明。

故事中提到的茅草圈演便成鑽茅草圈的風俗,藉鑽過大型矛茅草圈驅避疾病,轉而有去除穢厄之涵意。

「武塔神」即「スサノオ」。

(戀神的武塔スセリ=スサノオ,為淨化厄穢之女神=さすらひ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