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太宰府天満宮「曲水之宴」

太宰府天満宮

福岡県太宰府市市的太宰府天満宮於上巳の節句」的本月三日舉行「曲水之宴」,


所謂「曲水之宴」乃是古來中國傳至日本之文化-

荊楚歲時記》三月條:三日、禊祓之起源與曲水之飲

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取水之飲。

古人每逢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按:魏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都到水邊, 

並聚集於環曲的水渠邊,在上流放置酒杯,

任其順流而下,酒杯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杯飲酒、作詩。


據《日本書紀》的記載:

「顯宗天皇元年(四八五)三月上巳、幸後苑、曲水宴。

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美麗綻放梅花樹下,身穿十二單和衣冠束帯十七名歌人.吟詠優美的和歌。

巫女們手持梅花枝表演神楽「飛梅之舞」。

「飛梅」即源自天滿宮的「飛梅傳說」-

據說道真在政治上失勢,被流放到太宰府(今福岡縣)後,

有許多物品無法帶赴任地,其中之一就是庭院裡的梅樹。

雖是費盡心思栽培的樹木,畢竟人遠在九州,樹木也不可能帶走,

只能空留遺憾。臨行前哭著詠起一和歌曰:

東風吹かば にほひおこせよ 梅の花

     あるじなしとて 春な忘れそ

此梅據說在道真死於太宰府時,隨後由京都飛到九州。

後來人們將道真奉為天神,其中也有信仰這棵飛梅的,稱之為「飛梅天神」。

東風一吹,梅花飄香,

             可別因為主人不在就忘了春天已經到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