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愛奴族流傳的小小神明-コロポックル

女友這次在日本買回來的土產之一(其實她是在大阪關西海上空港的機場免稅店買的「北海道名產」|||)

在吃薯條餅乾配京都抹茶的同時,我看了裡頭介紹的小冊子,

提到「じゃがポックル」名字來自「コロポックル」,令我頗覺得眼熟。

啊~這不就是之前讀過的愛奴族傳說嗎,於是將所知的告訴了彼女與家妹w

那麼也將內容po於我的blog吧w

コロポックル

「コロポックル」在愛奴語中指的是「蕗葉下的人」。

他們是流傳在北海道等愛奴人所居住之土地上的小人。

另外也傳說他們有住在千島群島或庫頁島,分別稱為「トィチセウンクル」、「トィチセコッチャカムィ」。

傳說「コロポックル」在就像西洋的小妖精一樣,個子很小。

每當下雨的時候,會看見他們在蕗葉下躲雨,因而有此稱呼。

「コロポックル」的感覺極為敏銳,十分聰明,動作迅速靈敏,擅長狩獵及釣魚。

他們的見聞廣播,據說愛奴人的女性之所以會在嘴巴周圍刺青,也是「コロポックル」教的。

「コロポックル」與愛奴人十分友好,過著以物易物(不是借物~),互相幫忙,相處友好的生活。

另外,「コロポックル」也會悄悄送禮物給人們,猶如帶來幸福的神明

但生性害羞,似乎不喜歡被人類看見,是個不擅猜忌人心的種族。

(害羞的艾莉緹)

因此愛奴人也小心翼翼不去傷害「コロポックル」。

但如今已不見他們的蹤影,傳說是有個男人拐走「コロポックル」中的一個美麗女孩的緣故。

這件事讓他們徹底傷心、失望,因而消失不見蹤影。

(在來自英國小說改編的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中小矮人們是無法與現代社會人們友好的相處生活,

人們將會傷害到這些小矮人,因此一旦被人類發現就必須離開居住處遷移它處,

即使如此...艾莉緹還是與一個人類少年成為朋友,那名少年因為心臟疾病而懷著對手術的恐懼,

艾莉緹讓他看到在困境中活下去的勇氣,在離別之時,艾莉緹將髮夾送給少年,希望少年可以平安活著

艾莉緹:「這個髮夾給你,就當作是我陪在你身邊。」 

少年:「艾莉緹,我不會忘記妳的,妳是我心的一部份。」

原本那少年的心是有「缺落」的,艾莉緹彌補了這無可替代的部份:「妳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