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我心即月輪 依此觀自心

日本密教 月輪觀
我心即月輪 依此觀自心 清淨暨潔白 純一含圓滿
自心妙善明 勾招諸有情 散發歡喜心 自他皆吉祥 今天是我國的中秋佳節,「月月觀滿月,若賞明月,唯獨此月」中秋月光照寰宇。
我國臺灣現在的習俗主要是以烤肉來過中秋節,至於往昔過中秋節的方式,則因為農曆的8月15日,是「太陰娘娘」也就是「月女神嫦娥」的生日。

因此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張燈結綵,並在月下設下「香案」,擺上月餅和鮮花水果等供品,焚香燒紙、燃放爆竹來祭祀月娘。 月餅為麵粉和砂糖製成,並包進肉餡,稱為「中秋餅」。中秋節對女性來說也是重要的日子。傳說女性在中秋節這天越晚睡,母親就會越長壽。 想求得良緣、子嗣或有其他心願的女性, 也可以在這一天上街「聽香」祈求好運。「聽香」的方法是中秋夜時先在神前燒香默禱,表明願望或疑問, 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的第一句話來判斷吉凶。

深受我國文化薰陶的鄰國日本則稱中秋節的圓月為『中秋の名月』。胡蝶しのぶ:「今日は月が綺麗ですね!」 
往昔日本人為了賞月(月見),會在緣廊或庭院內搭台,擺上芒草裝飾, 鋪上一層芋葉,供奉柿子、栗子、里芋、毛豆與糯米丸子,祭祀豐收月神,同時賞月。芒草有時會連同其他鮮花一起插入花瓶中,有時則插在神酒酒瓶中供奉。將供品鋪放芋葉上是農山村的傳統習俗,到了江戶時代,住在城鎮的人大多使用神道中用來擺放供品的方木盤「三方(さんぽう」上。

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月」,也等同於諸神不老不死的飲料「蘇摩」,諸神不死長生就是飲用「蘇摩」,因此「蘇摩」一名「不死(amṛta)」漢譯名為「甘露(amṛta)」,其因來自於此。吠陀讚誦「我等飲蘇摩,我等得不死,我等得光明,我等得見諸神」這也是月光之光輝功德使人健康長生,於黑暗中發出的皎潔光芒,亦可導邪入正而得見光明之緣由。又印度奧義書云:「分髮美人兮!我心安立於明月!永生女主兮!使我毋至哀慟! 分髮美人兮!汝心造物主內存,我思我知此,使我毋至哀慟!分髮美人兮! 已得永生之樂娛, 由於造物之主神,有以入汝心而內存,永不至哀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