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FGO】阻塞天地的龍(Ahi)──弗栗多(Vṛtra)

Vṛtra
梵語「Vṛtra」是「烏雲、黑闇、阻礙者、隱蔽者」的意思,日語音譯以片假名寫為「ヴリトラ」,中文音譯為「弗栗多」、「烏里特拉」,以下統一以「弗栗多」為「Vṛtra」之音譯。依《梨具吠陀》的記載,「弗栗多」能堰水斷流,令雲隱而雨不降,不僅阻止雨從雲降,亦能困水於山,「弗栗多」如漂浮空中的烏雲,橫在空中,鎖住天上的河流,以致雨水降不下來,弗栗多在天上專門在由雲至雨的過程中製造障礙,弗栗多在地上則在「堰阻」河流、「抑止」且「管束」河流。《梨具吠陀》也稱「弗栗多」為「Ahi」,梵語「Ahi」是蛇的意思,「弗栗多」即為「烏黑的巨蛇」。

依據《梨具吠陀》的描述,造成旱災的惡魔「弗栗多」被因陀羅(Indra)以金剛杵(Vajra)降伏,成功將被「弗栗多」隱蔽的水釋放出來,其描述中譯如下:「狂喜,暢飲,醉入蘇摩,婆羅門高聲讚美:你揮舞金剛杵,以雷霆閃電之力將烏蟒(Ahi)逐出大地,歡呼你威嚴的神權。神鷹從天宮取來蘇摩酒,斟出甘醇之汁,令你狂喜喜,噢雷電之神!你以強力將弗栗多於水中擊倒,歡呼你威嚴的神權。前進勇敢迎敵,你的金剛杵(Vajra)所向披靡。因陀羅,雄赳赳的氣概,遏止弗栗多,讓水奔流,歡呼你威嚴的神權。你用百節金剛杵,猛擊弗栗多背部,喜飲香醇酒,為友謀幸福,歡呼他威嚴的神權。因陀羅施展威神力降伏弗栗多的魔力(Māyā)。斬除弗栗多,釋放雨水,功勳卓著,歡呼他威嚴的神權。弗栗多施展震撼與狂吼,因陀羅無畏無懼。鐵製金剛杵猛烈砍下,以其千刃擊殺惡魔,歡呼他威嚴的神權。鏖戰中你用雷電劈刺,噢!因陀羅,你強力斬殺烏蟒(Ahi),天國秩序鞏固,歡呼你威嚴的神權!」文中鐵製金剛杵是比喻因陀羅的閃電金剛杵如鐵製千刃杵,而非是說金剛杵是鐵製的,因陀羅因為降伏弗栗多而被稱為「Vṛtraha」即「殺死弗栗多者」。

 在《梨具吠陀》中「弗栗多」與的最高神遍攝天Varuṇa(密教之水天即源自此神)同樣擁有「Māyā(魔力、幻力)」而稱為「Māyin(魔力之主、幻力之主)」。梵語「Māyā」衍生自字根「Māy(變化)」,而為「有意圖的變化」,此意圖有善有惡:「弗栗多」以「Māyā(魔力、幻力)」破壞宇宙秩序,阻斷水源,造成旱災,就屬於惡的意圖之變化;遍攝天Varuṇa以「Māyā(魔力、幻力)」創造宇宙秩序,也就是「Ṛta(天則)」,令晝夜規則的輪替、太陽運行乃至降雨以及其他自然現象,皆源自Varuṇa的「Māyā(魔力、幻力)」,這就屬於善的意圖之變化。

遍攝天Varuṇa是善神而弗栗多是惡魔,宗教史學家默西亞・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認為遍攝天Varuṇa與「弗栗多(Vṛtra)」彼此存有模式十分接近,Varuṇa之名來自印歐民族的字根「uer」意指「束縛」,而「Vṛtra」的字源為Vṛ意指「束縛、阻礙」的意思,彼此的名字在字源學存有親緣關係,・伊里亞德認為可以合理認為「弗栗多(Vṛtra)」與Varuṇa之名皆與「太初的汪洋(原始之海)」有關,特別是弗栗多為堰阻降雨流水而《梨具吠陀》說「偉大的Varuṇa把海藏起來」,以及Varuṇa代表夜而「弗栗多(Vṛtra)」代表黑暗,不僅如此,在印度神話中,Varuṇa最終終同化為蛇神(Ahi)以及Vṛtra,在《阿闥婆吠陀》裡,Varuṇa被稱為「蝮蛇」,特別是在《摩訶婆羅多》,Varuṇa被等同為蛇,在那裏,Varuṇa被稱為「海中之王」,「Nāgarāja」而海洋是Nāga一族所居住的地方。梵語「Nāga」原本意思是「蛇」等同「Ahi」,然而漢譯佛經將其譯為龍,又漢譯佛經將「Varuṇa」意譯為「水天」。在唐代密教的《大日經疏》記載Varuṇa是龍王(Nāgarāja),又記載於水中而得自在而名「水主」,身為大海龍王亦即「海中之王」。

由於「Ahi」等同「Nāga」原本是蛇的意思,「Nāga」在漢譯佛經譯為「龍」,那麼「Ahi」也可以說「龍」了。另外,遍攝天Varuṇa在《梨具吠陀》被稱為阿修羅,在《梨具吠陀》中「弗栗多(Vṛtra)」的母親是Danu(液體・原水)乃阿修羅族,所以「弗栗多(Vṛtra)」也是阿修羅,在《摩訶婆羅多》「弗栗多(Vṛtra)」被稱為「Asuraśreṣṭha」,即阿修羅族中的最優秀者乃「阿修羅王(Asurendra)」。在《薄伽梵往世書》中「弗栗多(Vṛtra)」能夠一口吞噬整個宇宙乃阻塞天地最強大的惡魔,任何方式都無法打倒「弗栗多(Vṛtra)」,唯有以仙人Dadhichi的骨頭所製成的「金剛杵」才能殺死弗栗多(Vṛtra)。

而這個由仙人骨製成的金剛杵也正是FGO泳衣源賴光的寶具『釋提桓因·金剛杵』中,她所說的:「帝釋天的金剛杵。也就是由聖仙骨鑄造而成的神之槍。降臨此處,殲滅所有敵人————釋提桓因·金剛杵!」

 

 FGO的弗栗多(Vṛtra)

弗栗多是體現了「障礙」的概念本身的神靈及龍種。 將世界阻塞之物。亦為阿修羅王,作為從者現界為女性的模樣,這模樣或許可說是「阿修羅女」吧,身上則帶著因陀羅射在自己體內的金剛杵。

「魔」是梵語「Māra」的音譯,梵語「Māra」也有「障礙」、「阻礙」,所以作為「障礙(Vṛtra)概念」本身的她也確實是「魔(Māra)」。她的寶具寫作『魔よ、悉く天地を塞げ(魔啊悉塞天地)』,念作アスラシュレーシュタ,還原梵語是「Asuraśreṣṭha」,即阿修羅族中的最優秀者也就是阿修羅王(Asurendra),在《薄伽梵往世書》她能吞噬天地的一切,而在FGO則說明她的寶具之原理為將自己分躰構成阿修羅軍(魔軍),依自身存在的意義(梵語稱為svabhāva)也就是Vṛtra所代表的「障礙」的概念,來遍覆天地將其束縛隔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