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刀舎之佛畫師「卵の黄身師」所造之「不空羂索觀自在菩薩像」。「不空羂索」之梵語為「Amoghapāśa」,梵語「amogha」是「心願不落空、福不唐捐」的意思;梵語「pāśa」是「羂索」的意思,在梨俱吠陀神話中,「天則(Ṛta)」之神「Varuṇa(遍攝神,水天)」所持羂索,(遍攝神以「māyā(音譯為摩耶,意譯為幻力、神通變化、魔法、魔術)」來建構宇宙萬象所遵循之秩序與法則即為天則(Ṛta),因此一切法的理體就是「māyā」,要注意的是此梵語「māyā」本義並無「虛幻」的意思,而是指一切現實背後的理則是「神奇而不可思議的」。
「Varuṇa(遍攝神,水天)」所持「羂索(pāśa)」就是象徵規範宇宙萬物萬象的法則「天則(Ṛta)」其本質就是「māyā」。對於不遵循真理而造惡的人,代表「天則(Ṛta)」的「羂索(pāśa)」是一種綁縛而受盡苦難;對於遵循真理活著的人,「羂索(pāśa)」是導引之繩;對於理解真理而證得真實智慧的人,「羂索(pāśa)」是能得解脫之因而「世間自在( Lokeśvara)」。
「不空羂索觀自在菩薩」即是「以導引之羂索,令有情眾生心願決不落空,功力不唐捐而成就的觀世音菩薩」,在日本密教的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不空羂索觀音位於觀音院(蓮華手院),乃是以心願不落空的羂索救濟眾生的觀自在菩薩,密號為「等引金剛」。
依唐朝菩提流志三藏索翻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所傳,在過去第九十一劫最後劫,觀世音菩薩曾接受世自在王如來的傳授,而學得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羅尼,並於初得此陀羅尼時,即證得十百千不空無惑智莊嚴首三摩地門,由此真言之力,得見十方無量無數種種剎土諸如來所有會眾,而皆供養聽聞深法,輾轉教化無量有情,皆得發趣無上菩提。此後,觀世音菩薩即常以該真言教法,化導無量百千眾生。因此,當觀世音以此真言陀羅尼法救渡眾生而現變化身,便稱為「不空羂索觀自在菩薩」。以不空羂索為名也象徵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羂索,救度化導眾生,其心願不會落空,亦以羂索為「三昧耶(本誓願)形」。
蓮華羂索真言:『oṃ amogha-padma-pāśakrodhākarṣaya praveśaya mahāpaśupati yama varuṇa kuvera brahma veṣadharaa padma-kula-samaya hūṃ hūṃ』。
在日本密教中不空羂索觀音為七觀音之一,日本密教七觀音是從中國天台宗的六觀音信仰發展而來,天台大師智顗的《摩訶止觀》裡, 闡述救濟六道眾生: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這六觀音分別配置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各六道輪迴裡救度煩惱痛苦者。這類型的六觀音,從十世紀到十一世紀初葉,分別誕生於法性寺、法成寺、比叡山惠心院等寺院。十世紀時,藤原一門竄起,以往的名家相繼沒落。上層階級的人,因極度擔憂前世帶來的因果,而使強調宿命論與無常論的厭世思想,籠罩整個時代。此厭世思想的具體表現就是佛教的六道輪迴,特別加添地獄恐怖場面的描述,拯救六道輪迴的六觀音信仰在此厭世代因此廣受崇信。然而大悲以下的六觀音,名號較不為人熟悉,經典出處也不明。
為了發揚真言宗密教與天台宗密教競爭的意義,而在真言宗小野流的實力者,又名雨僧正的仁海努力之下,重新編輯廣為人知的密教傳承觀世音,也就是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 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准胝觀音、聖觀音等六体觀世音菩薩。真言宗六觀音信仰蔚為風行, 天台宗密教也採用此組合,然而將不空羂索觀音取代准胝觀音。 如此誕生於平安時代中期並因宗派之不同而分為兩種版本的六觀音,之後演變成綜合東密與台密兩派的六觀音而形成:千手觀音、聖觀音、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准胝觀音等七尊觀音,即為七觀音。
佛刀舎之佛畫師「卵の黄身師」所造之「不空羂索觀自在菩薩像」為胸乳豐滿美麗的女菩薩,她的八隻手臂代表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左右一手合掌在渾圓乳方之間,左次手持赤蓮華代表愛染慈悲,左下方次手施予願印滿足眾生希求,左上方次手持三叉戟代表破除一切煩惱障礙,她合掌之右手旁的次手持拂塵代表救濟三千大千世界,右上方次手持錫杖代表救渡眾生的功德,右下方之次手持羂索,代表她以慈悲的羂索,救度化導眾生,其心願不會落空。不空羂索觀音的種子字為「(mo)」。秘密小心真言:『oṃ padma-dhara-amogha-jayani suru suru svāhā』。随作事成就真言:『oṃ amogha-vijaya hūm phaṭ』。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