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秋分之日與秋彼岸

今天是『秋分之日』,相對於春分為「稱讚自然,慈愛生物之日」;秋分則是「敬謹祖先,懷念故人之日」。

在日本以秋分、春分為中日(心),加上前後三天,合計七天,為舉行彼岸會的日子。

在「彼岸」之日舉行法會,最早見於日本後記延暦二十五(西元806年)年三月辛巳的段落中,

當時天然痘疫癘流行,病死多數,經過陰陽師卜占問卦,認為是因為政爭冤死的早良親王之怨靈作祟,

是此當時的桓武天皇下令全國各地的國分寺於春秋舉行為期七日的法會,誦「金剛般若經」,以慰藉怨靈。

但是民間真正的普及流行,乃是江戶時代以後之事。

「彼岸」以春分、秋分為中日(心)為期七日之行事與習俗是江戶時代的天保曆(一八四三)之後始成定型,

後雖經明治時期以太陽曆取代太陰曆的改曆, 其形式依舊延續至今。

至於「彼岸(ひがん)會」的語源,自然而然是來自「pāramitā」。

然而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平分的」,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時間相等,

同時在這一天,太陽會從正東方昇起, 在正西方落下,

因此有一說彼岸(ひがん)會的語源為「日願((ひがん)」而為日本本土的太陽女神信仰。

日本皇室則在秋分之日舉行秋祭皇靈祭。

所謂皇靈祭即祭拜天皇祖先、祖靈之意,也就是對過去例代重要天皇或皇族的祭祀,

但是二次大戰後,此春分、秋分變成為國民國定假日,掃墓祭祖,緬懷祖先,

皇靈祭不再為全國性祭典,改為天皇私人舉行。又,從《萬葉集》就可發現在0167首柿本人麻呂的和歌

「天地之初時久堅之天河原尓八百萬千萬神之神集座而 神分之時尓

天照日女之命(あまてらすひるめのみこと)天乎婆 所知食登 葦原乃 穂之國乎 ....]

「天地初開之時,所有諸神聚集高天的天河原,眾神反覆商討,由天照日女之命統治高天原和葦原中國...」

「高照 日之皇子波 飛鳥之 浄之宮尓  神随 太布座而 天皇之 敷座國等  天原石門乎開 神上座奴 」

「光輝的日神之子 在飛鳥的清御原 建造雄偉的宮殿 天皇統治的國度 打開高天原的石門

隱入石屋之中.....」原文「神上」,即登天而歸,返回太陽女神的天國(高天原)。

又民間日後結合觀自在王如來西方極樂淨土的信仰,而篤信陽朝著正西方落下這一天的夕陽,

據説能讓塵世(現世)與淨土(彼世)世界相連, 在日本傳說信仰堅篤的人,

傍晚從日落方向看去,可看到真正的極樂淨土的狀態。

 

至於梵文「pāramitā(波羅密多)」也就是「度過生死凡煩惱之此岸而到解脫成正覺之彼岸」,

其中以般若波羅蜜多最為根本,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名《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經梵名「(Bhagavat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Prajñāpāramitā即「產下解脫煩惱之覺者的智慧母」,

也稱為「婆伽婆(Bhagavat)」,密教(日本密教與西藏密教)解釋為「婆伽(Bhaga)」為「女人」的意思,

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 「婆(vat)」是能破除煩惱的意思,

所「婆伽婆(Bhagavat)」等於般若佛母(Prajñāpāramitā),

達賴喇嘛解釋「以般若智慧到彼岸」,譬如「母親(Bhagavatī )產下聖人(Buddha)」。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這本子是我妹的老師給的,後轉交到我手上)有個頌詩:

「凝念讚絕智慧到彼岸 不生不滅虛空之自性 各各自明智慧之境界 三時佛母尊前皈命禮。」便是如此。

gate-gate-paragate-parasamgate-bodhi-svaha

另外,在日本秋分前後綻放的曼珠沙華,在佛經中曼珠沙華是天上之華

法華經
夜摩天女及忉利天女,即於會中、散諸天華,所謂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
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芬陀利華、摩訶芬陀利華等等天華芬薰,香氣送風。

 「摩訶曼珠沙華」原意為天上之花,大紅花,在佛陀說法時,天女們所遍散吉兆四華之一,

是吉祥之花,並帶有香氣。然而正值日本舉行秋彼岸會之際,所以被取了一個名字-「彼岸花」。


路の辺の 壱師の花の 灼然(いちしろ)く 人皆知りぬ 我が恋妻を

                                      ~作者未詳(柿本人麻呂歌集) 万葉集 巻11-2480

如路邊綻放的曼珠沙華,灼燄般的花色,眾人都已知道,我思戀的愛妻。

曼珠沙華的花語是「熱情」、「悲傷的回憶」、「再會」、「我思念著妳一人」、「期待再相會」

彼岸還有個習慣那就是供奉「荻餅(おはぎ)」。

子規「餅名之由來,正因適時秋彼岸,故取名為荻」

荻餅,別名「鄰知らず(鄰不知)」。雖名為「餅(もち・麻糬)」,卻不用石臼搗打。

因為鄰居聽不見搗麻糬(或說搗年糕好了)時所發出的咚、咚聲,故名。

荻餅,亦稱「牡丹餅(ぼた餅)」。牡丹餅原本是為了比擬春天盛開的「牡丹花(ぼたん)」,

故取名為「ぼたん餅」之後轉音為「ぼた餅」,如此春彼岸稱牡丹餅,秋彼岸稱荻餅以春秋兩季之花作區別。

「餅(もち・麻糬)」在日本神道是作為穀靈神、年神之魂(たま),也是祭神後分發給人們時用的「庇護(おかけ)」。

彼岸供奉「餅(もち・麻糬)」則是作為與祖靈共食,而與先祖成為一體得到庇護(おかけ)。

得到的庇佑,還會分給左鄰右舍。所謂「每逢彼岸,牡丹餅來來往往」。

意指福自天降的「棚からぼた餅(棚架落下牡丹餅)」之諺語也流傳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