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鹿島

「霰ふる 鹿島の宮の 宮柱 なをよろつ代も 君かためとか」

常陸國一宮鹿島神宮其創建由來,根據社史之記載為傳說的日本初代神武天皇即位元年,

派遣使者前往鹿島建立宮柱,齋奉大神,所祭祀神靈為「タケミカヅチノカミ(建御雷神/武甕槌神)」。

『古語拾遺』亦記載「武甕槌神云々、今常陸國鹿島神是也」

鹿島(かしま)古稱「香島(かしま)」,如『常陸國風土記』所記載之香島郡及稱鹿島神為香島の天の大神,

香島改成為鹿島,據鹿島神宮的說法,是祭神之神使為鹿的緣故。

至於「かしま」之地名由來,一說乃是「神ノ住所」=「カスミ」而來。

於『日本書紀』「タケミカヅチノカミ(建御雷神/武甕槌神)」與經津主神(香取神)奉皇祖天照大御神、

高皇產靈尊之命令,前往出雲國與大國主命交涉讓國事宜,『古事記』則有建御雷神降伏建御名方之神話,

使得建御名方發誓從此待在信濃國諏訪而不出一步,這成為諏訪大社由來的說法之一。

(圖可深深感到"諏訪神"的怨恨......)

ケミカヅチノカミ(建御雷神/武甕槌神)最終順利平定國土,

之後在神日本磐余彥尊東征("遷")大和國遭遇困厄之際,應皇祖神天照大御神之吩咐解救皇軍,

自己不下去而是將平定國土之劍「ふつみたまのつるぎ(韴霊剣、布都御魂剣)」投下而解除了災難。

據說神日本磐余彥尊順利平定大和而於橿原宮践祚是為神武天皇後,為感謝タケミカヅチノカミ,

而在即位元年於鹿島之地勅祭大神,這是為鹿島神宮之由來。

鹿島神宮自創立以來就與香取神宮(建立於神武18年)同為朝廷遠征東國的前線基地而受重視加以篤敬,

奈良、平安時代奉為國家之守護神,受朝廷篤信,屢屢派遣奉幣使以祈大神加護國家。

在陰陽道之思想更是降伏鬼門(東北方)的鎮護之神,如『鹿島宮社例伝記 』云:

「北向御座、雖本朝之神社多、北方向立給社稀也、鬼門降伏東征静謐鎮守」

自鎌倉時代以後更不斷收到朝廷進獻的神殿、樓門、寶物、神領。

中世至近世亦聚集源頼朝、徳川家康等武將之尊崇,奉鹿島神為武神・軍神而敬仰。

日本各地武術道場亦設置神棚祭祀「鹿島神宮武甕槌大神」與懸掛寫有神名之掛軸以庇佑武道昌隆。

值得一提的是香取型練習巡洋艦ノ2番艦「鹿島」就是以鹿島神宮為命名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