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鷲宮催馬楽神楽-端神楽

鷲宮神楽通稱「催馬楽神楽」。

催馬楽是平安時代非常流行的歌謠,鷲宮的每個神楽都用者種歌謠演唱。

據說,過去最繁盛時期,共有36出神楽,當社稱"段"或"座"。

後來只剩下12出了,即12段曲目。

12段之外,另有3段屬於"外"、或"番外",總計起來現存15段曲目。

催馬楽神楽正式名稱「土師一流催馬楽神楽」,原屬於出雲神楽,以「採物」為主。

其中在採物神楽中加入敘事性啞劇就是江戶里神楽(神楽分類中的里神楽)。

江戶里神楽便是源自土師一流催馬楽神楽並以此為基礎發展,而鷲宮神楽則保留其原貌流傳至今。

鷲宮神楽一年中共演出六次,分別為1月1日的「歲旦祭」、2月14日的「年越祭」、

4月10日的「春季崇敬者大祭」、7月31日的「夏越祭」、10月10日的「秋季崇敬者大祭」。

其中底下我要介紹的影片就是本月14日(相當節分之祭典)舉行年越祭的「端神楽」-

所謂「端神楽」,為在曲目與曲目之間穿插演出的神楽。

由少女(小學生)持白幣、鈴起舞,屬於「巫女舞」。

鷲宮催馬楽神楽12座神楽曲目

(詳細內容我下次再介紹)

第一座 天照国照太祝詞神詠之段

第二座 天心一貫本末神楽歌催馬楽之段

第三座 浦安四方之國固之段

話說最近天氣很反常 應該要以此神楽請掌管冬季之枉象女神自重一下|||

還是請土神埴安姬命鎮一下水氣(土剋水也,故立春祭土牛嘛)

第四座 降臨御先猿田彦鈿女之段

第五座 岩戸照開諸神大喜之段

第六座 八州起源浮橋事之段

第七座 大道神宝三種神器事之段

第八座 祓除清浄杓大麻之段

第九座 五穀最上国家経営之段

第十座 翁三神舞楽之段

第十一座 鎮悪神発弓靭負之段

第十二座 天神地祇感応納受之段

十二座神楽恰對應一年十二月。